詳細解釋 |
亦作“ 諧龢 ”。1.調和;協調。《周禮·地官·調人》:“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晉 郭璞 《蜜蜂賦》:“百藥須之以諧龢, 扁鵲 得之而術良。” 唐 崔致遠 《謝加太尉表》:“臣伏以大司馬之威權,百官所仰,上將軍之法令,十道皆遵,豈唯整戢五兵,實在諧和七政。”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只是那樣慢慢的,含著微笑的一步一步,兩種皮鞋諧和著響聲往山上踱。”2. 和諧;和順。 南朝 宋 謝惠連 《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蕭條洲渚際,氣色少諧和。”《舊唐書·方伎傳·裴知古》:“金石諧和,當有吉慶之事。” 明 錢琦 《錢公良測語·治本》:“國之將興也,百官有司貌若違異,而心則同於盡職;國之將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諧和,而心則各為競進。”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九章:“大夥都思量 素芳 和 拴拴 不是諧和的夫妻。”見“ 諧和 ”。◎ 諧和 xiéhé[harmonic;concordant;harmonious] 各組成部分協調地相互聯絡在一起的調和而不衝突牴觸。 【造句】萬民諧和,國泰民安。 調和而不衝突牴觸。《周禮.地官.調人》:「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也作「諧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