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依琴瑟而詠歌。《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簫、管、弦、歌。” 鄭玄 注:“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絃歌之。” 宋 蘇軾 《和王勝雲》之二:“齋釀如澠漲緑波,公詩句句可絃歌。”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絃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絃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著。我們的門禁並不森嚴,外來群眾是可以隨意出入的。”2. 指禮樂教化。《論語·陽貨》:“ 子 之 武城 ,聞絃歌之聲, 夫子 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 對曰:‘昔者 偃 也聞。’諸 夫子 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記·儒林列傳》:“及 高皇帝 誅 項籍 ,舉兵圍 魯 , 魯 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絶,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絃歌以時。” 明 李東陽 《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絃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 清 劉大櫆 《問政書院記》:“絃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3. 《論語·陽貨》記 孔子 學生 子游 任 武城 宰,以絃歌為教民之具。後因以“絃歌”為出任邑令之典。《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 彭澤令 。” 唐 秦韜玉 《送友人罷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絃歌枉大才。”絃歌:同“ 絃歌 ”。 1.古代傳授《詩》學,圴配以絃樂歌詠,故稱“絃歌”。後因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為“絃歌”。《韓詩外傳》卷一:“ 原憲 居 魯 ,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溼,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語·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糧七日,外無所通,蔾羹不充,從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 宋 張孝祥 《六州歌頭》詞:“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口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絃歌也。古人讀《詩》者皆然。” 清 陳夢雷 《寄答李厚庵百韻》:“比屋聞絃歌,童叟樸以莊。”參見“ 絃歌 ”。2. 依琴瑟而詠歌。《西京雜記》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擊築,帝常擁夫人倚瑟而絃歌。” 南朝 宋 鮑照 《夜聽妓》詩之二:“蘭膏消耗夜轉多,亂筵雜坐更絃歌。” 唐 無名氏 《冥音錄》:“ 崔氏 性酷嗜音,雖貧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娛。”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景》:“舟中妓女,親生者少,皆買自貧家,或得諸他舟,教習絃歌。”參見“ 絃歌 ”。◎ 絃歌 xiángē[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依和著琴瑟的聲音來詠詩。《淮南子.俶真》:「絃歌鼓舞,緣飾詩書,以買名譽於天下。」《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孔子到魯國武城聽到子游用絃歌之聲教化人民。典出《論語.陽貨》。比喻以禮樂教化群 眾。唐.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本記〉:「俾我學徒,絃歌以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