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佛教語。指經典以外傳受之法。以心相印證,故名。 唐 李華 《潤州天鄉寺故大德雲禪師碑》:“自 菩提達摩 降及 大照禪師 ,七葉相乘,謂之七祖,心法傳示,為最上乘。”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圖心法,所至翛然,而工於作詩。”《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自然神仙一輩,叫做會中人,再不消甚麼口訣,甚麼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2. 對色法而言,即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心法。3. 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門傳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書經集傳>序》:“精一執中, 堯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禪宗稱禪師不經由語言、文字所授予弟子的佛法。 【造句】禪宗視心法為最上乘的境界。 宋儒稱存心養性的方法。 【造句】儒家心法、孔門心法宋儒指傳心養性的方法。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禪宗稱禪師不經由語言、文字的方式所授予弟子的佛法。唐.李華〈潤州天鄉寺故大德雲禪師碑〉:「心法傳示,為最上乘。」佛教用語。將屬於精神和心理層面的現象歸為一類,稱為「心法」。有時也專指眼、耳、鼻、舌、身、意的認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