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知覺的意思

知覺解釋 / 知覺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ㄓ ㄐㄩㄝˊ
拼音 zhī jué
簡體 知觉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知道、察覺。《西遊記.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知覺,泄漏我的事機,反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知覺逃走了,不好回文。」
2.感官接受外界訊息,而傳至大腦,若此一訊息的意義未經辨識,稱為「感覺」。如進一步分析、解釋而獲得了解,即稱為「知覺」。如瓦斯外洩時,聞到臭味,而不知是什麼味道時為感覺,若知道是瓦斯外洩,即為知覺。
詳細解釋
  • 1. 知道;覺察。《後漢書·杜詩傳》:“知有姦人詐偽,無由知覺。” 唐 裴鉶 《傳奇·聶隱娘》:“為我刺其首來,無使知覺。”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方信樂極悲來,怎知覺、惹場天來大禍。” 陳毅 《送舊友南歸》詩:“我不出手,敵不知覺;出手一擊,風掃葉落。”2. 領會;會意。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嘗有 黎州 刺史作《千字文》令,帶禽魚鳥獸,乃曰:‘ 有虞 陶唐 。’坐客忍笑不罰。至 薛濤 ,雲:‘佐時阿衡。’其人謂語中無魚鳥,請罰。 薛 笑曰:‘衡字尚有小魚子,使君“ 有虞 陶唐 ”,都無一魚。’賓客大笑,刺史初不知覺。”《西遊記》第九九回:“ 八戒 卻也知覺, 沙僧 儘自分明,白馬也能會意。”3. 感覺。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如均一‘心’字,有以虛靈知覺而言者,‘心之官則思’之類是也。” 張天翼 《最後列車》:“風颳得臉子疼:不知道是因為沙子打著疼,還是因為冷。手沒了知覺。”
  • ◎ 知覺 zhījué(1) [consciousness]∶感覺恢復知覺(2) [perception] [心]∶感性認識知覺異常(3) [know]∶知覺;覺察我不出手,敵不知覺(4) [understand;comprehend]∶領會;會意初不知覺
  •   知覺是透過感官對外在世界中物體的察覺,特指面對實際物體時的所知,與想像的不同;早期哲學心理學中常與感覺相連,或者譯為感知(sense-perception),有時也指「內在知覺」,含有主觀的覺察在內。知覺和感覺兩個名詞,在心理學中,或者互用而不作區分;或者視知覺為對所感覺的外在事物,加入了心理中認知的解釋,而視感覺為純感官所得的物體形象。實際上感覺作用就是感官與中樞神經連結才發生的,如「看見一棵樹」,到再細看這棵樹時,便成了知覺;如果對這棵樹再加描述,並加入自己的意見,固然還可以說是知覺,實際上則是加入了更多的心理活動,這些活動串聯的很快,並不容易切斷,故而對名詞很難作嚴格的區分。  知覺活動,有下列的特徵:一是客觀環境中,有具體物件的存在,而在想像的心理活動中,客觀物體並不存在;二是知覺的產生與完成是人與外在物體接觸的瞬間所產生的結果,其間推理(reasoning)很少介入活動;三是知覺的精確及品質程度不等,如可以聽得很清楚,也可以聽而不聞;四是透過知覺可以瞭解被知覺物體的性質,其結果就是知識。  在哲學討論中,有兩個問題最受重視:第一,透過知覺所得到的知識是否可靠,其確定性如何?在這個問題上,常被人批評,以幻覺或錯覺(illusion)為知覺用之為基礎的知識,並沒有堅實的基礎,不能當做知識的來源。但也有人認為,以知覺為基礎的知識容或有誤,其確定性也不如數學知識,但其錯誤的可能性仍然在能接受的範圍內,而且所有知識的確定性也不必都要像數學一樣,如此說來,知覺仍不失為可靠知識的一項來源。第二,人透過知覺認識外在世界的事物,但知覺本身是否為認識外在事物過程中的障礙?對這個問題,素樸的實在論(naive realism)認為人的知覺可以掌握外在世界中物體的特質,故知覺不會成為認識外在事物的障礙。但知覺的表象論(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perception)及知覺有因論(causal theory of perception)則認為,外在世界的事物是一種刺激物,只有透過知覺作用我們才得以有專屬於我們感官的資料(sense data),我們無法直接的去認識外在物體,因為知覺橫陳在知覺者與外在世界之間。根據這樣的說法,有的哲學家就認為:既然我們無法直接去認識外在世界的物體,那麼根本就無法瞭解物體的性質,甚至無法確定這些物體是否存在,即使它們存在,也很難確信我們對它們的認識是正確的,因為知覺本身可能有誤。  除了上面兩個課題之外,哲學家也常研討知覺活動(perceving)的基本性質及人的意識內容對知覺所造成的影響;這兩個課題也是心理學家有興趣的。  知覺雖以感覺為基礎,但有了感覺卻不一定引起知覺。感覺固然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訊息,但這些訊息的潤飾與意義化,還得靠個體過去的經驗,賦予某種意義,並認知各事物間的關係。因此知覺可謂為將客觀的感覺材料予以主觀的組織之一種心理歷程;也可以說是從感覺到思想的中間歷程。  一般所指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也正是從感覺、知覺而至思想的一段心理歷程。思想的進行須運用代表各種事物的符號及關係,而這些符號的意義及關係即是知覺經驗的產物。從「感覺」、「知覺」、到「思想」的一段心理歷程的時間往往很短暫,也難以畫分各階段的界限,但概括而言,各階段仍然有下列特定的意義與特徵:1.感覺與知覺:知覺以感覺為基礎,兩者間雖無清楚的界限,但大體可以區別為:(1)感覺只是一些單純的事實印象,而知覺則超乎各種感覺之總和,併為一種心理的新產品; (2)經由感覺而獲得知覺,其間要經過一個選擇的歷程;亦即從感覺資料中選取一部分加以整理與選擇。至於說選擇何種資料,那就要看個人當時的需要、心向、動機等情況的變化而定; (3)感覺的個別差異較小,知覺的個別差異較大。2.注意與知覺:知覺與注意頗為類似,很難區別,致使許多心理學者將這兩種歷程視作一種歷程不加以區別。兩者間雖無明顯的界限,但大體上可以區別為:(1)有意的注意發生在知覺之前,所以注意又被稱為知覺前的態度(preperceptive attitude); (2)注意本身不能決定知覺經驗的意義和組織;在同一情境裡,許多人注意之結果其所能知覺的意義亦不盡相同; (3)注意未必一定產生知覺;注意只是知覺的預備階段,使觀察者與事實接近,具有探討與選擇作用,而知覺則使觀察者認識事實,具有識別的作用。  綜合上述可知,知覺不但以感覺為基礎,並以注意為依據,將客觀的感覺材料加以統整並予以解釋的心理活動歷程。因此,在心理學上一向重視知覺現象的研究。--作者:但昭偉
  • 身體感官受到刺激而傳入中樞神經後,所產生的一種直接反應。 【造句】王小姐因車禍傷及腦部後,已呈無知覺狀態。
  • 知道、察覺。 【造句】對此事,他早已知覺有異,只是礙於情面而沒有說破。
  • 知道、察覺。《西遊記.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知覺,洩漏我的事機,反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知覺逃走了,不好迴文。」感官接受外界訊息,而傳至大腦,若此一訊息的意義未經辨識,稱為「感覺」。如進一步分析、解釋而獲得瞭解,即稱為「知覺」。如瓦斯外洩時,聞到臭味,而不知是什麼味道時為感覺,若知道是瓦斯外洩,即為知覺。
  • 【知覺】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