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至公的意思

至公解釋 / 至公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ㄓˋ ㄍㄨㄥ
拼音 zhì gōng
簡體 至公  
相似詞/近義詞 大公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極為公平,毫無偏私。《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文選.劉琨.勸進表》:「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巢由抗矯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
詳細解釋
  • 1. 最公正;極公正。《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呂氏春秋·慎大》:“ 湯 立為天子, 夏 民大説,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 郼 如 夏 ,此之謂至公。”《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2. 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謂其大公無私。 唐 劉虛白 《獻主文》詩:“不知歲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 宋 歐陽修 《與吳正獻公書》:“某向以孤危之跡,當群論洶湧之時,猶賴至公遏以清議,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   「公」字照〔說文〕的解釋是「平分」的意思,即是主觀上沒有多與少或厚與薄的差別;含有社會成分,表現在處理一個人至少和另一個人有關時,人人平等,各得其所當得。引申說,便是不可為一個人獨佔。相對的,一人獨佔便成了「私」,失去平分的「公平」,會引起另一個人「不平」。〔禮記禮運〕開始便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指國家,國家屬於全國人民所有,也就是「主權在民」,不能被一個人或少數人佔有,特別是指統治者而言。  「至公」二字初見於〔呂氏春秋.去私篇〕:「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是說舜把帝位禪讓給禹,而未傳子,是「公而無私」的最高境界;也是〔禮運〕中所說的「天下為公。」同書的〔貴公篇〕也有一句話說「老聃則至公矣。」因為老子也是主張公而無私的,如其所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劉向所著〔說苑〕第十四卷即以「至公」為題。開卷說:「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接著說:堯為帝而有天下,將帝位傳給舜而不傳子,孔子也讚美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因為〔中庸〕也有天無私覆,日月光照普及天下的話。劉向說堯是「人君之至公」。至於人臣(為官者)之公,表現在致力於公務,不營私家(治私產),不求貨利(私自經營工商業);依法處理人民事件時,不袒護親戚;為公務舉薦人才時,不遺漏仇人;忠心任事,以仁心惠及人民,擴充套件恕道,不結黨營私。接著說:「公生明,偏生暗,端愨(音ㄑㄩㄝˋ,意為誠實)生達,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禹桀之所分也。」  劉向並引一個熟知的成語「楚弓楚得」,說楚恭王打獵時把弓丟了,從人要去尋回,楚王說:楚人丟了弓,由楚人拾去,何必尋找(意為利益還是由本國人得到)。這已免去了「一己之私」,有了「公意」,可是孔子聽說後卻覺得楚王的「公意」還是不夠大,若說:「人丟了弓,由人拾去,」「公意」豈不更大?劉向認為孔子的觀點,才能算是「至公」。並在同卷後文中說「孔子行說,非欲私身,運德於一城,將欲舒之於天下,而建之於群生。」正是存心「至公」。--作者:賈馥茗
  • 極為公正,毫無偏私。 【造句】至公無私
  • 極為公平,毫無偏私。《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文選.劉琨.勸進表》:「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巢由抗矯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
  • 【至公】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