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潔身心,以示虔誠。《孟子·離婁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2. 佛教語。指八關齋戒。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參見“ 八關齋 ”。◎ 齋戒 zhāijiè[fast]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以示虔誠莊敬,稱為齋戒趙王乃齋戒五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送璧時齋戒。大王亦宜齋戒。 齋戒謂在祭祀禮佛之前的一種洗心淨身,而慎防身心懈怠的規矩。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為之齋。」又據六部成語禮部齋戒註釋:「變食曰齋,禁除不潔曰戒;祭神之前必行之三月,以申虔示敬也。」 一般以素食為齋,與齋食之義不盡相同;齋食亦稱中食,謂午前之食,所謂齋者,並非指食體,而是指食時,過午不食為齋,午後食即非齋。佛制比丘過午皆不許食,所以僧家之食及法會之施食皆稱為齋。而世人以素食為齋,乃大乘之別義,旨在長養慈悲心。以小乘戒律,只禁過午食,而不禁食淨肉。所謂淨肉,是指食而無罪之肉;諸經所載不同,有三種、五種、八種、九種之分。若以九種為例:(1)我眼不見其殺者; (2)不聞為我殺者; (3)無為我而殺之疑者; (4)自死,諸鳥獸命儘自死者; (5)鳥殘鷹鷲等食,他鳥獸所餘之肉者; (6)不為己殺,不為我殺者; (7)生乾,非由湯火而熟者,又非鷹鳥等傷害所餘,乃自死,經多日而自乾者; (8)不期遇,不由期約,偶然相遇而食者; (9)前已殺,非今時因我而殺,前時已殺者。 凡有齋,則必有戒;〔戒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中所謂之「聖八支齋」,亦即今日習稱之八關齋戒,又稱八關齋或八戒。此一戒律乃專供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二眾,於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其內容諸經不盡相同,通常指以下八種:(1)離殺生; (2)離不與取(指未經他人允許而自行取用,亦即偷盜之意); (3)離非梵行(梵行即清淨不淫之行); (4)離虛誑語(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5)離飲諸酒(酒能亂性昏智,妨礙修行); (6)離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坐臥於一尺六寸以上或寬大華麗之床座,以免養尊處優,習於放逸); (7)離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即不以香花、花鬘佩戴於身,不以香油等塗抹於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無故前往觀聽); (8)離食非時食(即不過中食)。--作者:傅錫壬 回教五項基本功課之一,規定教徒每年在該教教歷九月齋戒一月。白天禁止飲食、房事等。 【造句】《可蘭經》規定,在齋戒月時,除病人和旅客可延緩補齋或以施捨補贖外,逢此月均當齋戒。 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以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嚴守戒律等方式表示誠敬。 【造句】每年清明祭祖前一星期,他們全家族都要做例行的齋戒。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請他寫字時,他三日前,就要齋戒一日。」八關齋的略稱。參見「八關齋」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