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證明的意思

證明解釋 / 證明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ㄓㄥˋ ㄇㄧㄥˊ
拼音 zhèng míng
簡體 证明  
相似詞/近義詞 表明 證據 證實 說明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引證確實。《晉書.卷五○.曹志傳》:「父子證明,足以為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麼?」
詳細解釋
  • 1. 據實以明真偽。《漢書·儒林傳·孟喜》:“同門 樑丘賀 疏通證明之。” 顏師古 注:“證明,明其偽也。” 宋 張載 《經學理窟·義理》:“《家語》、《國語》雖於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亂世之事,不可以證先王之法。” 峻青 《海嘯》第二章十七:“這個決定,現在已為事實所證明,也無需進行任何解釋了。”2. 參悟。《壇經·懺悔品》:“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 明 李贄 《解經題》:“豈知此經為了義之密經,此修為證明之密修。”《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又問道:‘你是幾時澈悟到這步田地的呢?’ 逸雲 道:‘也不過這一二年。’ 德夫人 道:‘怎麼便會證明到這地步呢?’”3. 證人或證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世間有此薄行之婦!官府不知,乃使鬼來求申,有媿民牧矣。今有煩先生做個證明,待下官盡數追取出來。”《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張文貴傳上》:“便把日頭為證見,日月三光作證明。”4. 證明身分或權力的檔案。 趙樹理 《登記》:“我聽說他們兩個要到區上登記,村公所不給開證明。”
  • ◎ 證明 zhèngmíng(1) [prove;demonstrate]∶根據確實的材料判明真實性照相副本的核對當時已證明屬實(2) [certificate;identification;testimonial]∶指證明書、證明信開證明
  •   證明是用實際驗證(evidence)使假定成真而成立,做為概念(concept)或理論(theory)的基礎,是歸納法中前提和結論相連的主要因素。如:事實上驗證出每個已知的「甲」是 「乙」,則可以說「任何甲都是乙」這樣的假定。但是這樣的證明不能做為最後有決定性的定論,因為只觀察或實驗了「有限」的事實,所得的「有數的」驗證,並未把「所有的驗證」羅掘俱盡,可能還有「未知的」(未觀察到或未實驗的)甲不是乙,所以一項證明對一個假定的確定,有其限度。  由此而引出論者的爭議,爭論中至少有明顯的兩派:派從品質方面討論證明的效能;一派從數量方面討論證明的可信度,成為研究中「質」和「量」的範型或典範(paradigm)之爭。  質的研究以「關係」為證明(以C代表),以驗證的例證(instance)決定假定的真偽。如以e代表驗證,以h代表假定,則公式C(e, h)即為驗證證明假定,如是隻要用「確當的說明,假定即可成立而成為「概說」(generalization),是哲學探討中常用的證明範型,其證明在於品質。當然質的範型不僅用於經證明而使假定成立;也可經證明而否定假定,關鍵在證明是否有充分條件做確證或反證。而這種證明也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如「天下烏鴉一般黑」乃是一普遍命題,其中「烏鴉」和「黑」完全相關,應該不包括烏鴉不黑(即All p are q),而實際上如果出現一隻「白頭烏」,便成為「有的烏鴉不黑(Some p is not q),而致證明的普遍性發生疑義。在這方面拿寇(J. Nicod, 1893~1924)在其〔幾何與歸納法基礎〕(Foundations of Geometry and Induction)中說,所有的P是Q證明可為概說,至於驗證出現非P和非Q(不關聯)、或有些P不是Q者,可置勿論。但漢培爾(C.G. Hempel, 1905~)則以為「非P和非Q」同樣可以做概說的證明,並且認為只要對質的證明做適當的解釋,證明即能生效,稱之為適當條件或狀況,從而提出三個基準,即:(1)邏輯解釋或分析應該是證明的附屬關係,即若驗證在邏輯上包含假定,則必然能證明假定; (2)若驗證證明一組辭句中的每個句子,則可證明此組辭句中每一句的邏輯含意; (3)任何符合邏輯的驗證句,在邏輯上應該證明同一組的假定。  量的研究盛行於二十世紀,其中尤以邏輯實證論者、以建立正式的證明論為首要目的,認為否則經驗的驗證便無從合乎科學條件;因而主張用機率來衡量理論和驗證的比例,比較驗證的數目,做為證明的可信度。這種證明方式常見於自然科學研究中的統計考驗。倡此論者為卡納普(R. Carnap, 1891~1970),見其所著〔機率的邏輯基礎〕(The Logical Foundations of Probability)。  卡納普將常用語言臆造成一套簡式(simplified models),有名辭、述辭和所謂的「原始述辭」(primitive predicate)、以及原始述辭的補助辭,到最後的複合述辭。每個原始述辭與其補助辭成一「基對」(basic pair),聯結起來成為「結構描述」(structure description),其中的個別結構為同形或形同而質異,因而可以衡量證明的可信度。實際上用機率衡量的可信度,仍然有其限度,雖然可以用來檢定假定的真偽,卻不能涵蓋全部,猶如統計檢定的可信度難以達到百分之百,或機率為整數「一」的地步。  在探討證明的論者中,古德曼(N. Goodman, 1906~)提出另一說,以為證明的可信度,關鍵在概說中所用的述辭。例如對翡翠顏色的描述,可能在某個時間之前所觀察的是綠色,因而說「綠」,而在這個時間之後觀察的卻是藍色,於是又說「藍」。二說不同,不能偏選其一。若說翡翠是「綠藍色」(grue,可能是用英文字綠字頭藍字尾合成的字,此色在中文裡卻有,通常說「藍綠」),便可涵蓋前後的觀察,而描述無誤,故述辭對證明的確定性最有力,於是又成為另一種說法。  總之,證明的本質是確定無誤,要使一個概念或概說成為「不易之理」,必須有「充分」的證明,在思慮不周或訊息資料不足時,便很難達到充分的要求;不過這種困難,適足以成為研究的動力,有益於學術的進步。--作者:賈馥茗
  • 可供核驗事實的憑證。 【造句】保險人可以憑醫院開立的診斷書作為證明,以領取保險給付。
  • 以憑據表明事實。 【造句】他的身分經證明無誤後,方獲准進場。
  • 引證確實。《晉書.卷五○.曹志傳》:「父子證明,足以為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你道這女兒三生,一生被害,一生索債,一生證明討命,可不利害麼?」
  • 【證明】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