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村莊。《紅樓夢》第三九回:“我們莊子東邊莊上有個老奶奶子。”2. 舊指田莊。包括農民住宅和周圍耕地。 宋 蘇軾 《與王定國書》:“近在 常 置得一小莊子,歲可得百石,似可足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他是想向妹妹要一二百兩銀子,趁著家鄉災荒極大,又是年殘歲尾,買進一處莊子和一處非常難得的好墳地。” 楊朔 《“閱微草堂”的真面目》:“我見過這樣的佃戶莊子,一律是東倒西歪的小土房,又潮又溼。”3. 即 莊周 。 戰國 時哲學家。◎ 莊子 zhuāngzi1. [village] [口]∶村莊、舊指田莊。2. 即莊周,約前369—前295,中國古代哲學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簡稱,戰國 時哲學家。《漢書.藝文志》、《莊子要義》。--作者:蔣嘯琴 人名。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哲學家與文學家。名周,樑國蒙縣(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約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期,稍晚於孟子,略早於屈原。曾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做世蒙地的漆園吏,終生清貧。其著作《莊子》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然內篇與外篇之思想、藝術風格並不完全統一,故一般認為內篇出自莊子,外篇則由其後學所作。唐時,推崇道家,莊子被封為華南真人,其在道家的地位,如孟子之於儒家。《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或《南華經》。 莊子名周,字子休,河南蒙人,生卒年代無法確切得知;據〔史記〕本傳載,約在戰國時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略後於孟子,相當於公元前四至三世紀之間。 莊子主張任自然、尚無為、棄智慧、絕嗜慾,與老子的哲學思想相近,所以也列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他們對於教育的主張有些不同,老子對教育提倡禁慾主義,而莊子提倡放任主義。 莊子主張返於自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教育的方法不應違背自然。但如何返於自然?莊子認為只要去知便可。他說:「去知與故,循天之理。」「去小知而大知明。」「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又說:「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因此,「無為」與「不知」是莊子教育的方法,其目的在於達成教育返於自然的理想。 莊子主張教育不應違反自然,而其方法應可以包括: 1.要適「真人」的生活:在〔養生主篇〕中,莊子認為養生目的是「全生盡年以成天」,必須要保全上天所賜的生命,不可毀傷,要享盡所應有的壽命,不要摧殘,才能夠返於自然,而與天地一體,達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是指一個真正人的生活而言。在他看來,要達成真人的生活,先要解放束縛我們的一切桎梏,要解放紛擾我們的思慮,使成為一個赤裸悠遊自在的我。如此,便不需計較貧富、貴賤、利害、得失,並且要遠離富貴功名,不計較生死,也要避免一切的感情羈絆。 2.反對禮樂:他說:「屈折禮樂、響愈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又說:「及至聖人,拉客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企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因而認為仁義禮智、是非善惡等,只是俗人自設的桎梏。 3.反對求知:他認為天地萬物,不可計數,宇宙的知識也無法限量,因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所以最好是「無思、無慮、無處、無服」,對於知識不要貪求,也不要出風頭與標新立異。不過莊子所反對的是記誦之知,雞零狗碎之知,並不反對形而上之知,並不反對有關原理原則的根本道理,即其所謂之「大知」。 4.要順應自然:莊子認為一切人為的事物都會妨礙達成真正人的生活。他以寓言為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是不能順應自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莊子的教育思想也可以說是以「不言之教」為主體。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講,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不言」、「不講」、「不說」便都是「不言之教」的根據,也是不違自然的方法。 至於〔莊子〕這本書,〔漢書·藝文志〕司馬彪、孟氏所注道家〔莊子〕有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則僅存三十三篇,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現今所流傳的〔莊子〕注本,是晉代郭象所注,他認為漢志〔莊子〕中,有十分之三是其他曲士妄竄,所以刪去不注。 有人引〔莊子·達生篇〕中所提出的「棄世」,將之解釋為「出世」,近人王叔岷著〔莊學管闚〕一書中則指出:「棄世,意在處事而不為事所困,非棄人世之事而不為也。棄人世之事而不為,則是避世矣。」 〔莊子·天下篇〕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可作為莊子入世思想之最佳說明。 又有人認為莊子教育思想消極、負性。近人雷國鼎在其所著〔教育概論〕一書中引用法國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所說的話:「消極教育,並非怠惰的意思,它與怠惰的意思相差甚遠;消極教育不予以德行,然而卻防止了罪惡,消極教育不授以真理,但卻防止了錯誤。凡可以引導兒童入於真理之域者,在其確能瞭解之際,可藉消極教育誘導,使其歸向。凡可以引導兒童入於實善之域者,在其確能愛好之際,消極教育亦莫不誘導之,使其服膺焉。」觀此,可知即使是消極教育,亦有其正面的作用。--作者:蔡碧璉[一]ㄓㄨㄤ ㄗˇ zhuāng zǐ 莊子莊子 ( 約公元前369 ~ 前286年 ),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據 《 史記 》所說:名周,字子休,宋國蒙 ( 今河南商丘 ) 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但在道教經書中,郤謂莊子拜長桑公子為師,隱於抱犢山修道,後服丹白日昇天,補太極闈編郎。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 《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故莊子之學對後世哲學、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著書五十二篇名曰莊子。唐玄宗時追號南華真人,《莊子》得稱《南華真經》。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道教學者中解釋《莊子》 的代表作為唐代成玄英的《莊子疏》。來自 村莊、聚落。如:「我們是在同一個莊子里長大的。」農村的大宅。如:「這座莊子的主人是誰?」書名。戰國時莊周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僅三十三篇,唐時改稱《南華經》。古注有晉司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謙集解、郭慶藩集釋。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人名。對莊周的尊稱。參見「莊周」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