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亦作“恥辱”。1.謂聲譽上所受的損害。《論語·學而》:“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恥辱者,勇之決也。” 明 張居正 《女誡直解》:“短毀不善之言,布揚於中外;恥辱不好的事,皆集於其身。”2. 侮辱。《後漢書·循吏傳·秦彭》:“吏有過咎,罷遣而已,不加恥辱。”《水滸傳》第四七回:“一是與山寨報仇,不折了鋭氣;二乃免此小輩被他恥辱。”3. 羞辱,羞辱的事。如:以講衛生為光榮,不講衛生為恥辱。◎ 恥辱 chǐrǔ[shame;disgrace;humiliation] 羞辱;侮辱永遠也洗不掉的恥辱 「恥辱」是當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貶抑或屈辱而反應出來的心態。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勞斯(J. Rawls)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的說法,自尊是最重要的基本人權,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貶抑或屈辱,他將感到是一種恥辱。 如果學生受學校「內在休學」(internal suspension)的處分,如被叫到教師或學校行政人員的辦公室,而沒有去教室上課,指責這名學生做錯了事,將會給這名學生一種恥辱的經驗。學校的「外在休學」(external suspension)處分,如限制學生留在家裡,不準到校上課,因為他的行為不良。此種處分就類似貶抑或屈辱。如果學生受到了學校訓導措施的體罰(corporal punishment),這學生將會視學校為牢獄。 學生如果受到來自訓導措施的恥辱,將會以各種方式反應:(1)憤怒; (2)發誓不再經驗此種恥辱的事情; (3)決心悔改; (4)毫無改過的念頭。--作者:沈六 羞恥侮辱。 【造句】我無法忍受這次事業失敗的恥辱,決定東山再起。 羞恥侮辱。《文選.賈誼.過秦論》:「故伊尹蒙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幹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