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春季與秋季。《禮記·王制》:“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晉 陶潛 《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春秋二季農事起始與結束時,照例有老年人向各處人家斂錢,給社稷神唱木傀儡戲。”2. 指春秋兩季的祭祀。《國語·楚語上》:“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 韋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3. 泛指祭祀。《左傳·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4. 泛指四時。《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鄭玄 箋:“春秋猶言四時也。” 漢 張衡 《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 南朝 樑 劉孝標 《辯命論》:“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5. 光陰;歲月。《楚辭·遠遊》:“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漢書·晁錯傳》:“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 郭小川 《登九山》詩:“望一望,想一想,誰不感到虛度春秋。”6. 年紀;年數。《戰國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皇帝晏駕,春秋十九。” 李廣田 《老渡船》:“他在這種情形中已渡過了五十幾個春秋。”7. 編年體史書名。相傳 孔子 據 魯 史修訂而成。所記起於 魯隱公 元年,止於 魯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為其傳者,以《左氏》、《公羊》、《穀樑》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懼,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論》:“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書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貶之,使後世君臣,愛令名而勸,畏惡名而慎矣。”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十節:“《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8. 古編年史的通稱。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漢 以後有《楚漢春秋》、《吳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冊、歷史。《史記·樂毅列傳》:“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見百國春秋’,蓋皆指此也。” 康有為 《聞徐子靜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淚下》詩:“寃獄兩年悲黨錮,維新元老記春秋。” 光未然 《英雄鑽井隊》詩:“誓為祖國獻石油,甘灑熱血寫春秋。”9. 春秋 、 戰國 諸子之書,也有以“春秋”為名的,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10. 指褒貶。《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借其意。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裡自具春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郭生》:“ 王(王生 )諦玩之,其所塗留,似有春秋。”11. 時代名。 孔子 《春秋》記事,從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 春秋 時代。今多以 周平王 東遷至 韓 、 趙 、 魏 三家分 晉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 春秋 時代。《孟子·盡心下》:“ 春秋 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 春秋 之末,群經方備。” 唐 韓愈 《進士策問》:“ 春秋 之時,百有餘國。”◎ 春秋 chūnqiū(1) [a year]∶一年,四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幾度風雨,幾度春秋(2) [age]∶年齡(3)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4)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楊伯峻,《春秋左傳》淺講,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資料來源 《宋史·王安石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參考文獻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郭沫若評說:“孟子是慣會宣傳的人,他的話要打些折扣才行。舉如他所說的‘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也就是一個最適當的例。《春秋》或許真是孔子所作的書吧,但那樣簡單的備忘錄,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當中記下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與其說足以使‘亂臣賊子懼’,無寧是足以使暴君汙吏懼的。”,焦茲說“說《春秋》者,莫先於孟子”。《夾氏傳》11卷其中,《鄒氏傳》和《夾氏傳》今已不存《漢書?藝文志序錄》:“《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 (中國)|戰國時期的荀子|荀卿流傳下來的。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說:“左丘明受經於仲尼,公羊高受之於子夏,穀梁赤乃後代傳聞,三傳次第自顯。”《公羊傳》在漢景帝時立為學官,至漢武帝時,《穀梁傳》學者瑕丘江公與《公羊傳》大師董仲舒當朝辯論,江公因“吶於口”,由是公羊大興,後來“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漢書?儒林傳》。漢宣帝時期,《穀梁傳》的地位提高,徵召瑕丘江公之孫為博士,立為學官,一度取得了與《公羊傳》抗衡的地位。《春秋》的內容多涉及亂臣賊子,全書共記弒君三十三例《春秋大事表?春秋亂賊表》,《春秋》文字簡略,敘事重結果,不鋪敘過程,故稱之春秋筆法,朱熹認為《春秋》並無表示褒貶之義的所謂書法《朱子五經語類?統論經義》。《春秋》也有自然現像,日食、月食、隕石、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記載日食三十六次,例如莊公七年所記“星隕如雨”是關於天琴星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記“有星孛入於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何休在《春秋公羊註疏序》中說:“往者略以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穀梁傳講「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杜預統計《左傳》中用“凡”的語句共五十處,即所謂“五十凡”。 評價《鄒氏傳》11卷《穀梁傳》11篇《公羊傳》11卷《左傳|左氏傳》30卷王例如、隱公元年?二年(文依『左傳』)。年四季月日記事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祭伯這個人來訪)公子益師卒(公子益師去世)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夏五月莒人入向無駭帥師入極(無駭帥軍攻入極)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魯國女公子伯姬出嫁紀國)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國君夫人子氏逝世)鄭人伐衛(鄭國討伐衛國)《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晉”;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敘述也不超過四十五個字。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三國曹魏時張晏計算《春秋》共有18000字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晚唐人徐彥的計算亦有18000字見《春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正義》引,南宋王觀國《學林》則記載有16500個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為此書又寫了一些著作,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記事:短句構成。日:「甲子、乙丑、丙寅…」。月:「正月、二月、三月…」。時:季節。四季之「春?夏?秋?冬」。年:魯國之君主、魯公在位紀年。5 資料來源 成書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又稱《魯春秋》,後世稱《不修春秋》《公羊傳》莊公七年:“《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曰:‘星隕如雨。’”。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這種說法一貫是學界主流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衛聚賢《古史研究》、蘇淵雷《讀春秋及三傳札記》以及沈玉成《春秋左傳學史稿》等學者均持是說。,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劉知幾首先對孔子修《春秋》發生懷疑《史通?惑經》,孫覺《春秋經解?周麟之跋》、陸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書》都有此疑問。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總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 體裁《春秋》以「年?時(季節)?月?日 - 記事」為體裁。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前476),世稱春秋時代。 【造句】春秋前後曾出現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位霸主。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宋史?王安石傳》:“(安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目錄編年體史書的通稱。如《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等。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的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歷時242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造句】《春秋》敘事簡要精粹,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泛指四季、一整年。泛指四時。《詩經.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漢.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年齡。如:「春秋正富」。《漢書.卷五四.蘇建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書名。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編年史的通稱。古時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後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公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歷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稱此時代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前476)為春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