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亦作“ 奢奓 ”。揮霍浪費,追求過分享受。《國語·晉語八》:“ 桓子 驕泰奢侈,貪慾無藝。”《漢哀帝元壽二年丞相遣郡國計吏敕》:“今俗奢奓過制度,日以益甚。” 唐 羅隱 《秦中富人》詩:“糞土金玉珍,猶嫌未奢侈。”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尹閣學》:“天下督撫,習為奢侈,因之庫藏空虛,民業凋敝。” 瞿秋白 《關於女人》:“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崩潰腐化的現象,決不是原因。”◎ 奢侈 shēchǐ[luxury;extravagant;wasteful;sumptuous] 揮霍浪費錢財,過分追求享受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國語·晉語》 奢侈的意義從經濟方面說是支出超過收入,從生計方面說是一味的消費,而沒有長期的生產計畫;從生活方面說是貪圖感官享受,而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意義。奢侈多半表現在物質的享受和物質的消耗方面。奢侈和吝嗇相對,奢侈是消耗量超過應有的,即必須的限度;吝嗇是不肯付出應有的消耗或其他必須的財物。奢侈和慷慨不同,奢侈的消耗或付出是不必須的;慷慨是對必須或應該的付出毫不猶豫。 中西道德哲學體系無不排斥奢侈的追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道德哲學雖然主張幸福人生的要素包括有錢、大方、氣派,但也不認為奢侈是對的。其他如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和斯多噶主義(Stoicism)也都不主張奢侈的生活。在中國哲學中,無論是儒、道、墨、法都嚴禁奢侈的追求。從當今環保哲學的觀點而言,奢侈的生活對環境的保育傷害很大,不但浪費地球資源,而且破壞生態平衡。 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人為了獲取利潤及維持其經營,才不會拒絕奢侈的生活型態。但有些人則指出,奢侈生活的追求並不完全有害。早在十七世紀時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 1670~1733)就認為:個人追求權力及奢侈享受會有利於社會大眾,因為在有些人追求奢侈生活的過程中,財富會重新分配,惠及於社會大眾。曼氏的觀點是後來市場經濟論的先聲。但目前已與十七世紀的狀況不同,十七世紀時只有少數富人有奢侈的條件;目前市場經濟鼓勵全世界的人趨向奢侈,才造成許多社會問題以至環保問題。故而奢侈仍然、而且更應該是人類要約束自己,努力剋制的行為;因為第一,奢侈會危害奢侈者本身的生理結構和道德品質;第二,所浪費的財力和物力超過了感官享受到的快樂程度;第三,浪費的資源短期內無法恢復或補充;第四,一經養成奢侈的習慣,便很難回到合理的正常狀況,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作者:但昭偉 揮霍浪費,不知節制。 【造句】對他這個鐵公雞而言,多花一毛錢簡直就是奢侈。 揮霍浪費,不知節儉。《墨子.辭過》:「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紅樓夢.第四回》:「從五、六歲時就是性情奢侈,言語傲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