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宋 時 蜀 中刻印的書。 蜀 本書多用 顏 體,字較大,故又稱 蜀 大字本。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八:“今天下印書,以 杭州 為上, 蜀 本次之, 福建 最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考證》:“舊 蜀 本 杜 詩,並無註釋,雖編年而不分古、近二體,其間略有公自注而已。” 葉德輝 《書林清話·宋刻經註疏分合之別》:“自京、監、 蜀 本皆省經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 四川簡稱蜀,宋代四川地區所刻的圖書,世稱蜀本,又稱蜀刻本。早在唐代末年,四川不少書坊出版有民間日用之曆書、字典、陰陽五行、佛經等通俗用書,至五代,毋昭裔用私錢在成都刻經、史以及文選、類書等普及之書,故四川刻書歷史悠久。四川刻書,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成都在五代時,為蜀之首都,也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宋開寶4年(公元971年),政府派人在成都雕造〔大藏經〕,規模巨集偉,蜀本由此出名。南宋時,刻書中心逐漸移往眉山,井憲孟主持刻印〔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稱〔眉山七史〕,著名於世。此外,又刻有唐宋名詩人、文學家如李白、杜甫、蘇軾等人之詩文集。蜀本之內容,多有校正,如成都刻〔太平御覽〕改正了建本的錯誤38,000多字。宋代蜀本字型多似顏體,字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偉,版式疏朗悅目。版心大多是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中縫下端多有刻工姓名。紙張潔白,校讎精審,可與浙本比美。蜀本刻印頗精,有的「字大如錢,墨黑似漆」,〔春秋經傳集解〕、〔淮海先生閒居集〕都是蜀刻本之代表。宋末,元兵進攻四川,大肆焚燬、搶掠,致使蜀本流傳至今,已不多見。--作者:沈津 宋時在四川刻印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