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測量檢驗。 前蜀 杜光庭 《賀太陽合虧不虧表》:“今月一日丁未巳時四刻太陽合虧於軫宿十一度,至未時四刻復圓。今測驗不虧者,日華騰景,君德齊尊,超術歷而不虧,彰睿明之通感。” 宋 歐陽修 《答宋鹹書》:“天日之高,以其下臨於人者不遠,而自古至今,積千萬人之智測驗之,得其如此。” 郁達夫 《蜃樓》六:“體熱測驗之後, 逸群 將過去的症狀和這番的打算來 杭州 靜養,以及在不意之中受了風寒的情形詳細說了一遍。”2. 以一定標準考查人的能力或成績。 老舍 《離婚》第七:“在入小學第一年的時候, 張大哥 便託校長的親戚去給報名,因為這麼辦官樣一些,即使小學的入學測驗不過是那麼一回事。”◎ 測驗 cèyàn[test] 用一定的標準和方法進行檢驗、考查經過測驗的最適合這些角色的演員 測驗在教育上是指以一定的標準,客觀的度量人的智力或能力。 桑代克(E.L. Thomdike, 1874~1949)最早提出「一切存在的事物,必為量的存在,凡存在者,必能測量。」他被稱為教育測驗運動之父。教育測驗最常見的有兩大類,包括智力測驗和成就測驗。一九○六年法人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首先發明智力測驗,用一定的標準來度量兒童的智力。他們首先編制一些試題,由易入難,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實施測驗,再求各年齡兒童的平均成績。反之,依照此標準,可以測度兒童智力的發展到什麼程度。成就測驗是指以標準化測驗度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一九○八年斯登(Stone)首先編制算術標準測驗,一九一○年美國教育測驗已相當普及,到了一九三○年末,已編有三千種測驗。成就測驗的編制方法與智力測驗類似。兩者都是客觀的、有確定之標準的,因此,比一般考試的題目其有較高的客觀性。 以數學成就測驗為例,第二次國際數學研究(SIMS)在一九八四年發展出一套評量各國十三歲學生數學成就的測驗,其主要內容包括算術、代數、幾何、機率與統計、測量;認知能力的評量分計算、理解、應用、分析四個層次,每一層各含不同之數學能力。--作者:陳英娥 以一定標準測量能力或成績。 【造句】智力測驗、體力測驗 以一定標準測量能力或成績的方式。如:「智力測驗」、「學科測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