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思慮的意思

思慮解釋 / 思慮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ㄙ ㄌㄩˋ
拼音 sī lǜ
簡體 思虑  
相似詞/近義詞 思考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思考計慮。《墨子.尚賢中》:「謹其言,慎其行,精其思慮。」《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儅,趕一群馬,投莊上來。」
詳細解釋
  • 1. 思索考慮。《楚辭·九章·悲回風》:“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正貫》:“夙夜無寤,思慮惓心。” 清 黃遵憲 《雜感》詩:“從古禍患來,每在思慮外。” 茅盾 《有志者》:“他挺了挺胸膛,覺得自己的思慮真是周密之至。”2. 猶心智,心思。《墨子·公孟》:“身體強良,思慮徇通。” 漢 徐幹 《中論·治學》:“然鄙儒之博學也……無異乎女史誦詩,內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宋 歐陽修 《東齋記》:“官署之東,有閣以燕休,或曰齋,謂閒居平心以養思慮。” 丁玲 《阿毛姑娘》四:“﹝ 阿毛 ﹞從單純的孩提一變而為好用思慮的少女了。”
  • ◎ 思慮 sīlǜ(1) [think]∶思索考慮思慮周詳(2) [consider carefully]∶仔細考慮
  •   思與慮在中國古典哲學概念中,意義相通而且經常並用。〔禮.曲禮〕:「儼若思。」按〔毛詩指說〕引樑簡文說:「發慮在心謂之思。」〔尚書.洪範〕雲:「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思曰睿……睿作聖。」睿和聖都有通達的意思,因此思慮在中國哲學範疇中相當於今日所謂理性思考的認知歷程,而其標準為通曉事理,明辨是非。〔洪範〕將「思」列於五事之末,含有思慮統整各種感覺訊息之意。  在中國各派古典哲學中,道家講求自然、直覺,對思慮的價值基本上抱持著否定的態度,所謂「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矇蔽之民」。(〔莊子.繕性〕)莊子不但認為「思」不能求「明」,更進一步斷言:「無私無慮則知道。」  然而在儒家思想中,思慮作用相當受到重視。孟子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又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心之所思為義理,亦即道德原則。明儒王船山對此復加深入闡釋:「只思義理便是思,便是心之官;思食色等,直非心之官,則亦不可謂之思也。」可見思慮作用單指關於道德規範的理論思維,而食色情慾的滿足則予以排除。荀子則謂:「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又說:「聖人積思慮,習偽故,生禮義而起法度。」思慮乃心的選擇用,藉此能建立人類社會中各種的禮法制度。由此可見孟、荀雖同重思慮作用,但所得的結果卻有差異;思慮所得在孟子為先驗的、至善的道德價值,而在荀子則為各種人為的禮法制度或道德規則。  孔子在〔論語.為政〕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並舉的說法對於道德教育尤有重要意義。學固可導致道德知識的獲得,思才能引導個體從事獨立思考,以建立崇高的道德規範,並知所權變。〔論語.衛靈公〕載:「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知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學為思的基礎,但多學而識、博聞強記所能達成的道德教育效果畢竟有限,唯有透過思慮的統整作用,才能建立「一以貫之」的道德價值體系。--作者:陳惠邦
  • 思索考慮。 【造句】他思慮周密,辦事牢靠,可放心的委以重任。
  • 思考計慮。《墨子.尚賢中》:「謹其言,慎其行,精其思慮。」《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
  • 【思慮】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