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百戲的意思

百戲解釋 / 百戲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ㄅㄞˇ ㄒㄧˋ
拼音 bǎi xì
簡體 百戏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古代對各種戲、樂的概稱。百戲一詞,首見於漢代,而南北朝以後,則義同於散樂。參見「散樂」條。
2.泛指各種雜技的表演。唐.劉晏〈詠王大娘戴竿〉詩:「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干妙入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一日,趙琮又到長安赴試去了,家裡撞著迎春日子,軍中高會,百戲試呈。」
詳細解釋
  • 古代樂舞雜技的總稱。《後漢書·安帝紀》:“乙酉,罷魚龍曼延百戲。” 唐 劉晏 《詠王大娘戴竿》:“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二刻拍案驚奇》卷五:“樓下施呈百戲,供奉御覽。” 姚雪垠 《燕遼紀事》:“午飯以後,你們仍來 大政殿 前,陪 洪承疇 觀看百戲。”
  • ◎ 百戲 bǎixì[acrobatics] 古代雜技的總稱
  •   「百戲」是樂舞雜技的總稱,起自秦、漢,集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演唱、舞蹈等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表演,廣泛流傳在宮廷、貴族和平民中間;由於包括許多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和豐富的節目,所以稱為百戲。  漢武帝時因國力強大,外國及少數民族的藝人相繼來到中原,更豐富了百戲的內容,不但促進文化交流,百戲也更加盛行,表演規模巨集大。〔鹽鐵論·崇禮〕載:「夫家人有客,尚有倡優奇變之樂,而況縣官乎!」可見官、民皆以百戲娛樂賓客。而百戲最具規模的仍屬皇帝在宮廷招待外國使節的集宴中所表演的。如〔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三年春 ,作角抵戲 ,三百里內皆觀。」角抵戲也是百戲中的一種,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又〔漢書·西域傳〕載:「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可知漢之盛世時,常有招待外國使者及君長共同欣賞百戲的場面。  漢代百戲的表演專案十分豐富,規模可大可小,從張衡〔西京賦〕及畫像磚等均可瞭解百戲的大致內容。分項來說有:(1)雜技:尋橦、跳丸、走索等; (2)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等; (3)武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 (4)假形舞蹈:鳳舞、魚舞、龍舞等; (5)舞蹈:巾舞、長袖舞、盤鼓舞、建鼓舞等; (6)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上述節目大多來自民間和繼承前代傳統,如上古的模擬鳥獸、春秋之俳優表演、前代之女樂舞蹈等。幻術則來自西域;諸種表演技巧均富魅力及欣賞價值。南北朝之後,百戲仍十分流行,有時被稱為「散樂」,是多種民間技藝表演的泛稱。隋唐時代,由於音樂舞蹈已高度發展,而成為獨立的表演藝術,故百戲、散樂就作為雜伎、幻術等技藝的泛稱。元代以後,又因戲曲興盛,百戲一詞漸少使用;唯一些史籍中,為區別其與雅樂、燕樂之不同,仍把各種民間表演技藝泛稱為散樂、百戲。--作者:陳章錫
  • 《秦會要.卷九》、《漢書.帝紀》、《教坊記》、《宋史.卷一百四十二》、《遼史.卷五十四》。--作者:劉鳳學
  • 樂舞技藝總稱。是一種綜合音樂、舞蹈、武術、特技、幻術及說唱等多種技藝演出形式的總稱。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稱「散樂百戲」、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稱「角戲」或「百戲」。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稱「散樂」。隋唐(公元581~公元907)時,樂舞機構中有專門從事表演「百戲」之藝人及學生。宋朝(公元960~1279)之「百戲」專案包括:蹴球、踏蹻、藏擫、雜旋、獅子、弄槍、鈴瓶、茶 、 齪、碎劍、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劍門、打彈丸等類。遼(公元916~1125)時有「雜戲」。元(1271~1368)之後較少使用「百戲」名稱。今稱其謂「雜技」、「特技」或「技藝」。海峽兩岸均在大專或職業學校設有該類科系,並組特技團巡迴世界各地演出。
  • 古代對各種戲、樂的概稱。百戲一詞,首見於漢代,而南北朝以後,則義同於散樂。參見「散樂」條。泛指各種雜技的表演。唐.劉晏〈詠王大娘戴竿〉詩:「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幹妙入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一日,趙琮又到長安赴試去了,家裡撞著迎春日子,軍中高會,百戲試呈。」
  • 【百戲】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