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三種寶貴之物。《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此以慈、儉、不居先為德行的三寶。《六韜·六守》:“ 太公 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此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史記·趙世家》:“ 代 馬 胡 犬不東下, 崑山 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夫劍產於 越 ,珠產 江 漢 ,玉產 崑山 ,此三寶者,皆無足而至。”此分別以馬、犬、玉或劍、珠、玉為物之三寶。2. (梵Triratna)佛教語。指佛、法、僧。《釋氏要覽·三寶》:“三寶,謂佛、法、僧。” 三國 吳 康僧會 《安般守意經序》:“佛教三寶,眾冥皆明。”後以指佛教。《南史·樑昭明太子統傳》:“太子亦素信三寶,徧覽眾經。” 宋 蘇軾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今吾事已畢,少不得皈依三寶,以了終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貴人護法,三寶增光。” 三寶是說三項寶貴的德行或原則,這裡是指老子所謂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意思是說有三項可貴的美德或原則,如果能信守不渝,可保國家社會長治久安。這三項: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德是廣義的慈愛,慈愛使弱女可變而為強母,有慈愛之心的為政者必能勇於衛護百姓。儉德是廣義的儉約,儉約不但能儉省財貨器用,使百姓樸質無慾,還能使百姓安居樂業,生養滋息,因民眾而土廣。不敢為天下先也就是讓德,讓德使為政者捨己後人,凡事謙沖退讓反而使得百姓感戴,推崇他為天下首長。反之,如果沒有慈德而一味逞勇,沒有儉德卻廣有土地,沒有讓德而只知爭先,那就是在自尋絕路。整體而言,慈、儉、與不敢為天下先,都是老子學說中聖人處事應世的基本原則,可再進一步說明如下。 首先「慈」不只是狹義地指父母對子女的慈愛,而是廣義的指為政者以仁慈為懷,不只是直接愛護百姓,如下文所說的:「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是徹底的維護百姓的福祉。就這點韓非子在[解老篇]說道:「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祉,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乃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聖人之於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則明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不疑生於慈,故曰慈故能勇。」簡單的說,韓非以「勇」為堅定不移,戮力以為,「慈」是重視愛護,不遺餘力。唯當為政者勇於作為的原動力出於慈愛百姓的仁心之時,這「勇」才能維護百姓福祉。反之,如果只勇不慈,徒逞凶暴,則一無可取。 其次儉德不只是狹義的節儉,而是廣義的節制儉約。人們常因為不知節制,縱慾靡費而招致災禍。所謂甚愛大費、多藏厚亡(參見「多藏厚亡」)就是這個緣故。品德完美的修道者(或為政者)明白節制的重要,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九章說「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凡事能儉約節制,務求不過分,不奢侈,不驕泰。同時儉德不只是指節用財貨,謹慎行止,還指精神、心理上的簡約。如[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所說:「治人事天莫若薔。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韓非子解釋說:「書之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不盡智識之任。苟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狂悖之禍至,是以嗇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少費謂之嗇,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 ,以稱早服。」「知治人者其思慮靜,知事天者其孔竅虛,思慮靜放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故曰重積德。」簡單的說,嗇也就是儉德,是少費精神智識,使人心常處於清靜平和之境,免於情慾感官的困擾。根據這個原則,修道的人可以治人,可以事天,也就是說有先見之明,服膺大道,厚積美德。如果為政者果能在精神、智識、制度、財用上都實行儉約之道,自然使百姓各遂其生,繁衍日眾,於是因民眾而土廣。韓非子解說道:「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長侈常費,何況於人乎?」「是以智士儉用其財別家富,聖人愛寶其神財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眾。民眾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為政者如果有儉德,少用民力,自然使民眾土廣;反之不持儉德,一味的擴張土地,反會招致禍殃。 最後「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爭之德」,或說「讓德」。為政者如果能凡事謙讓,守柔處下,不以一己之利為優先,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感戴推崇。(參見「上善若水」、「不爭無尤」)如[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放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江海之所以能下百川,正因為能自處低下的地位。所以為政者如果想要領導百姓,必先能自處低下,無我無私,即使居於上位,也不會使百姓覺得受到壓迫傷害。正因如此,百姓也就樂於推戴他為領導者。同時因為他凡事不為己爭,也就沒有人會與他爭了。為政者果能秉持讓德,使百姓萬物各遂其生,便可成為他們的首領。韓非子闡釋這個道理說:「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會計規矩也。聖人盡隨於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功,無不功而讓必蓋世。欲無處大官,豈可得乎?處大官之謂為成事長,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意思是說聖人能因萬物之性,使之功成事遂,自然功高官大,成為事物之長。這裡韓非以「成器長」為「成事長」,朱謙之認為「事」是「器」的異文,應作「成器長」,而「器」是指「天下神器」。如此「成器長」就是為天下之長的意思,較符合老子學說「後身身先」一貫之旨。--作者:俞懿嫻 佛教以佛陀是佛寶,佛的教法是法寶,出家團體為僧寶,此三者能令人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極為尊貴,故稱為「三寶」。 【造句】皈依三寶 三種寶貴的事物。 【造句】中國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三種寶貴的事物。《老子.第六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韜.卷一.文韜.六守》:「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佛教以佛陀是佛寶,佛的教法是法寶,出家團體為僧寶,此三者能令人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極為尊貴,故稱為「三寶」。《賢劫經.卷一》:「敬三寶本決眾疑網,奉行殷懃而不休廢。」南朝梁.王琰《冥祥記.陳秀遠》:「少奉三寶,年過耳順,篤業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