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亦稱“獅舞”。體育與舞蹈相結合的一種活動。由兩人扮獅子,一人扮武士持綵球逗引。有文獅與武獅之分。文獅有騷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有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是民間節日主要的體育娛樂活動。 舞獅是中國傳統民俗運動之一,在[舊唐書]音樂志中所載後周武帝時有五方獅子舞,可見起源年代甚早。獅子在國人心目中認為它是一種威猛且具有避邪作用的動物。因此,在各種地方慶典或國家節慶中,常會見到舞獅的演出,用來祈求平安吉祥。表演時由一人執獅頭,一人披獅身構成二人組的舞獅,若增加頭載笑臉佛面具一人時,即為三人組,笑面佛手持蒲扇或繡球在前面逗引獅子,表現出各種生動活潑的神態。 舞獅均採雄獅模樣,取其雄壯威武具有頂天立地的氣概。而製作獅頭所使用的材料種類繁多,從紙漿、皮革、竹架糊紙到木材雕刻,甚至使用鉛、鋁、銅等材料均有。將它作成銅鈴大眼、高大鼻孔的威猛模樣。近來由於時代進步,獅頭的取材更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方式。獅身的顏色以色彩鮮明為主,與獅頭顏色相互配合,使用約長一百八十公分、寬九十公分的絲絨或布料加以繪製再紮上尾巴。舞獅者的衣著並無嚴格限制,但腿部需配合獅身的顏色穿著,或使用配合獅身的綁腿,一般舞者大多穿著軟靴以利跳躍。 根據各地不同的舞獅方法,可概分為溫馴、活潑式的舞法或威猛、技巧性的表演,例如獅嘴可上下開閉的開口獅即以模仿獅子瞌睡、咬腳等習性,表現獅子活潑可愛的有趣動作。閉口獅則以低姿方式行走,表演傾向於難度高的精巧特技。 舞獅基本的步法有七星步、八卦步兩種,出場時由鼓聲引導,隨後配合銅鈸、鑼等樂器的節奏進行,開始視獅隊大小選擇出場形式。進退均需行禮,使用的方式有三叩首禮、彎腰俯身旋轉一週禮,以及僅用於退場時的後跳三次轉身退場禮。至於其他動作尚有前、後、左、右、上的跳躍;下肢的提腿、踢腿和旋腿;腳的抓耳、抓須和抓癢;舔腿、股及身上的毛;利用竹竿掛起的空中飛獅;利用大小兩面圓桌相疊所作的步步高陞;以及藏腳、睡覺、翻滾等動作。 原為百戲之一的舞獅,流傳至後世已成為農暇之餘用以健身習武的活動,如今世界各地有中國人聚居的地方,逢年過節、迎神賽會甚至祭厲求雨,常會見到它的表演。尤其現在舞法不再侷限於門戶流派,各種動作均可加以融合,表演方式更趨生動活潑,且難易程度可彈性選擇,舞獅已不僅限於尚武強身或宗教儀式,更是現代人休閒娛樂的活動之一。--作者:陳耀巨集 一種民俗體育運動。相傳原為驅邪逐鬼而設。由二人分執獅頭獅尾,配合鑼鼓節奏翻躍舞動,一人飾大頭和尚於其前引逗耍弄,三人合作演出各種動作。常在歲時節慶演出,增添年節氣氛。 【造句】每逢年節,都可觀賞國軍健兒舞龍舞獅的英姿。 ◎ 一種民俗活動。相傳原為驅邪逐鬼魅而來。由二人分握獅頭獅尾,配合鑼鼓節奏翻躍舞動,一人飾大頭和尚在獅子前引逗耍弄,三人合作演出各種動作。常在歲時節慶演出,增添年節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