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法家的意思

法家解釋 / 法家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ㄈㄚˇ ㄐㄧㄚ
拼音 fǎ jiā
簡體 法家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戰國時的學派,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為主,以李悝、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
2.有名的大家。
詳細解釋
  • 1. 守法度的世臣。《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朱熹 集註:“法家,法度之世臣也。”2. 古代的思想流派之一。起源於 春秋 時的 管仲 、 子產 ,發展於 戰國 時的 李悝 、 商鞅 、 申不害 、 慎到 等人, 戰國 末 韓非 集法家學說的大成。主張以法治代替禮治,反對貴族特權,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史記·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絶矣。”《漢書·藝文志》:“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秦 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胡適 《四論問題與主義》:“又如法家的勢力,雖然被儒家征服了,但以後的儒家,便不能不承認刑法的功用。”3. 猶方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遠》:“﹝ 李遠 等﹞各有賦詩,後來頗為法家所短。”4. 指包攬訴訟或專寫狀詞之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次日天明, 程朝奉 早早梳洗,討些早飯喫了。請個法家商量,做定了狀詞。”5. 猶僧家。 南唐 陳陶 《題居上人法華新院》詩:“鐘唄成僧國,湖山稱法家。”
  • ◎ 法家 Fǎjiā(1) [Legalists](2) 先秦的一個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韓非為代表,主張法制,反對禮治(3) 有法度的世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   法家是先秦時主張「法治」的一個政治學派;〔漢書.藝文志〕把它列為九流之一,是先秦思想中有效付諸實施的一個學派,對於秦國結束戰國時代、建立大一統的政治,有重大貢獻。法家思想可上溯自春秋時的管仲和子產,但他二人兼重法治與德治(禮治),與戰國時反對德治、獨倡法治的法家思想有別。戰國初的李悝被視為法家的實際始祖,他所著〔法經〕六篇為:〔盜法〕、〔賊法〕、〔囚法〕、〔補法〕、〔雜法〕、〔具法〕,乃中國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有人也將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等人列為法家,而以戰國末的韓非為法家集大成者;現存的〔韓非子〕是研究法家思想最可信的資料。  法家思想起於社會變遷激烈、諸子思想相互激盪的時代,勞思光在其〔中國哲學史〕中曾作闡釋,以為韓非的思想,與荀卿、道家、墨家皆有關係。實際上就荀卿而言,因為主張人性惡,要藉師法來改造,以限制惡性而培養善性。韓非則強調製裁惡性的效用,以為人的本性只知計較利害,否定人性價值,只肯定君權;用權利於法治,以求國家富強。其次,韓非採取了道家靜觀的智慧,加上君主統治的技術,用道家的「無為」作為御下之術。又採取了墨家的「尚同」主張,人民與官吏均應遵循人主的法治標準,卻省略了墨家上同於天一點,使法成為最高標準。  法家思想處理的基本問題是:君主應建立有力的統治,強調「不貴義而貴法」,以統一法令做「為治之本」;其次用「術」,以示無為,實則把術藏於胸中,以駕馭臣下,以賞有功鼓勵臣下努力作為,以罰有過威嚇不服從者;再則用「勢」,以勢位屈賢,藉權勢,令行禁止。三者都是「帝王之具」,以為抱法處勢則治,人主須使民貪利、畏威、好名,然後始易於統治。  在教育方面,韓非提出「廢先王之教」,認為仁義道德的說教不切實際,同時痛斥私學,認為私學造謠惑眾,足以「亂上」,主張「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政;無先生之語,以吏為師」,即以法律為教材,以官吏為教師;至於教育目的則在教人做知法守法的國民,教育活動完全限於「法治」方面。  法家的「法治」在政治方面,用嚴刑峻法可以收效迅速,而且主張君主也必須依法行事,若沒有法做依據,君主也不能獨斷獨行。但是法應該由誰來定,卻未說明,結果君權實際上高於法權,因為法還是出自君主,與儒墨二家以君主為最高權力者,並無不同;其差別是儒墨以人民生活的美滿為目的,而法家則在求君主統治的穩固和急切的功利。--作者:張芬芬
  • 戰國時的一種學派。講求循名責實、嚴刑峻法,以商鞅、韓非、申不害、慎到等人為代表。 【造句】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
  • 戰國時的學派,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為主,以李悝、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有名的大家。
  • 【法家】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