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封泥的意思

封泥解釋 / 封泥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ㄈㄥ ㄋㄧˊ
拼音 fēng ní
簡體 封泥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古人未有紙時,以簡素傳遞信息,為防私拆,在繩結開啟處,以泥封緊,加蓋印章,故稱為「封泥」。其殘存者,對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頗有助益,如馬王堆一號墓「軑侯家丞」封泥。
詳細解釋
  • 1. 謂用泥封緘文書。古代文書囊笥外加繩捆紮,在繩結處以膠泥加封,上蓋鈐印,以防洩密、失竊。也有將簡牘盛於囊內,在囊外繫繩封泥者。盛行於 秦 漢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陽觀聖德感應頌》:“目對封泥,手連印署。”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序>》:“竊謂封泥之物,與古璽相表裡,而官印之種類,較古璽印為尤夥,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為用至大。” 清 末以來,此項遺物發現甚多。參閱 清 吳式芬 陳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劉鶚 《鐵雲藏封泥》, 周明泰 《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 馬衡 《封泥存真》。2. 《後漢書·隗囂傳》:“ 元 ( 王元 )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 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此謂守關如封泥,後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 唐太宗 《入潼關》詩:“棄襦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   封泥又名泥封、一丸泥。古代的公私文牘,在紙還沒有發明之前,都用竹簡木牘,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塊,以繩索穿連起來,並將繩結放入槽內。在封發前,加一丸軟泥於槽內,並在軟泥上加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折。這種軟泥為特製之黏土,牢固而不會開裂,其作用與現代用火漆封緘相似。封泥流行於戰國至漢魏,迨晉而後,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呂氏春秋.離俗覽〕雲:「故民之於塗也,若璽之於塗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圓則圓」。〔列仙傳〕雲:「以方回印封其戶。時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門戶不可開」。〔北堂書鈔卷104.春秋緯〕雲:「龍圖,赤玉匣,封泥如黃珠相似」。東漢少府屬官有守宮令一人,掌帝用筆墨文具及尚書省財用諸物和封泥。古代使用封泥,視官職地位尊卑有所區別,如皇帝璽書用紫泥,一般官鉥、私印皆用青泥。流傳至今之封泥,大多為漢魏之物,古鉥封泥則極為罕見。所見封泥皆正方形,正面有印文,背面有木紋及繩痕。近人吳熊取清吳式芬、陳介祺輯〔封泥考略〕,近人周明泰輯〔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三書中之封泥印本,去其重複及損壞過甚者,並刪去其考釋文字,彙編而成〔封泥彙編〕,計收周、秦、兩漢封泥1,115枚,為重要封泥參考譜錄。--作者:沈津
  • 古代以簡素傳遞資訊,為防止私自拆閱,在繩結捆紮處,以泥封緊,並加蓋印章,稱為「封泥」。 【造句】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中,貯物箱的綑繩上都有封泥。
  • 古人未有紙時,以簡素傳遞資訊,為防私拆,在繩結開啟處,以泥封緊,加蓋印章,故稱為「封泥」。其殘存者,對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頗有助益,如馬王堆一號墓「軑侯家丞」封泥。
  • 【封泥】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