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見“ 大屈 ”。2. 古代歌曲的一種。《宋書·樂志三》著錄有大麴十五曲,多用流傳的詩篇配樂,增減字句,以合音節。 唐 宋 大麴,系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遍”組成的成套樂舞。 唐 大麴多以詩句入樂迭唱,《樂府詩集》收有殘篇。 宋 大麴則為詞體,系長篇敘事歌曲,歌舞結合。如 董穎 《薄媚·西子詞》、 曾布 《水調歌頭·馮燕傳》等。大麴同 宋 元 戲曲音樂有淵源關係。大麯:釀造白酒用的一種曲。亦稱用大麴釀造的一種白酒。如:瀘州大麴、綿竹大麴。◎ 大麴 dàqū(1) [yeast for making hard liquor]∶釀造白酒用的一種曲(2) [a hard liquor made with such yeast]∶用大麴釀造的一種白酒 大麴是漢、魏至唐、宋間,在伎樂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音樂形式,兼含歌曲、舞曲和器樂曲,因作品聯合許多曲段而成,故名。對「曲子」或「小曲」而言,大麴的結構比較複雜,因而常常是小曲的母體。唯大麴雖聯合許多曲段,仍是藝術有機體,按由慢到快的節奏順序排列,而且多個曲段也常是一支主要旋律的不同變奏,而有統一的曲名,例如甘州、甘州子、甘州樂、甘州歌、甘州曲、甘州遍等。此外,舞曲是唐大麴的主要部分,唐大麴皆配有舞蹈,由器樂曲發引,稱為「序」;經過歌曲鋪墊,稱為「中序」;在舞曲部分達到高潮,舞曲以後稱作「解曲」,整體系以舞曲作為中心環節。 唐大麴的型別從來源區分為三:其一是魏晉大麴,原體制是豔、曲、趨、亂。析言之,「豔」是起調的楚樂;「曲」是伴奏歌曲,中原相和歌;「趨」是樂曲過渡或結束的吳樂;「亂」是樂曲結束的楚樂。隨著清商樂流傳到唐代,大麴結構表現為行曲、歌曲、舞曲、解曲的四段結合。第二個來源是西域大麴,唐代十部伎中的天竺、龜茲、疏勒、安國、西涼等前身是西域大麴,均無行曲,亦即無器樂曲,在節目一開始就進入歌舞,例如唐太宗時創制的「宴樂」,乃是「景雲舞」、「破陣樂舞」、「慶善舞」、「承天舞」四支舞曲的結合。第三個大麴來源是法曲,現在可考的二十五支唐法曲中,有十一支曾經改製為大麴,且這十一支大麴有相近的結構。綜合上述三種來源是從結構的角度看,若從旋律素材角度看,唐大麴主要來源又是隋唐時代的民間歌曲。隋唐燕樂大麴及宋人的大麴,無論形式、規模較之魏晉大麴均有重大發展,而唐、宋相承而略異,大體上都有小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各部分均分「遍」,「遍」數多少不等,宋代漸少金曲演奏,稱為「摘遍」。唐大麴歌詞主要是詩體,宋大麴歌詞主要是詞體。整體而言,唐、宋大麴達到歌舞音樂的全盛階段,宋、元戲曲與之有淵源關係。--作者:陳章錫 《教坊記箋訂》、《雅樂》。--作者:劉鳳學樂曲種類名稱。是一種以詩、歌、樂舞綜合性的表演形式。它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自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時代即有「相和大麴」及「清商大麴」之名稱出現於文獻。至唐朝之玄宗(公元712~公元755)時代,是「大麴」的鼎盛時期。唐朝之「大麴」一部份沿襲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9)及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各代之「大麴」;一部份繫於玄宗時代新的創作。玄宗之後,邊疆大吏,經常進獻樂曲,規模或有擴大,但其體裁與玄宗時代之「大麴」相同。至宋朝(公元960~1279)時之「大麴」,多趨簡化,演奏時多用選段,稱之為〈摘遍〉。唐大麴之樂舞譜,已失傳。其樂舞譜仍保存於日本者有四首:一、壹調《皇帝破陣樂》、二、《團亂旋》、三、《春鶯囀》及黃鍾調之《蘇合香》。根據現存於日本之大麴結構有:〈序〉、〈破〉、〈急〉三個主要樂章,間或有標題樂舞出現,如《春鶯囀》有〈颯踏〉、〈鳥聲〉等段落。以上四首大麴之樂譜及舞譜已由劉鳳學重建並分別於1967-2003年演出。樂曲名。由漢、魏至唐、宋間漸漸發展而成的一種大型歌舞樂曲。淵源於漢、魏時代的相和歌及清商曲,宋書卷二十樂志三載有大麴和歌詞。唐大麴多以詩篇配樂疊唱,而宋大麴的歌詞則以詞為主。武器名。古代一種弓的名稱。也作「大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