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大的成就。指事功。《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 孔穎達 疏:“上六所以能獲元吉者,只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詩·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鄭玄 箋:“大成,謂致太平也。”2. 大的成就。指學問。《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3. 大的成就。指道德。《孟子·萬章下》:“ 孔子 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趙岐 注:“ 孔子 集先聖之大道,以成己之聖德者也。” 明 方孝孺 《崔浩》:“若聖賢之大成,則豈如斯而止哉。”4. 完備。《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5. 特指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相當完備。 宋 秦觀 《韓愈論》:“ 杜 氏、 韓 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 陳垣 《<史諱舉例>序》:“ 海寧 周廣業 ……著《經史避名滙攷》四十六卷,可謂避諱史料之大成也。”6. 複姓。古代有 大成執 。見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作者:劉鳳學 舞名。唐朝(公元618~公元907)禮儀舞蹈;宗廟舞蹈之一。貞觀十四年(公元640)時,議請奏《大成之舞》,祭世祖元皇帝之廟。 「大成」指周代的學校教育,在學生入學九年時,考查其是否能觸類旁通,臨事堅定,不違背師教。若能將多年來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踐履於行為上,可說已有了最大的成就。〔學記〕在「謂之小成」之後,按著說:「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可見大學教育的步驟,雖也兼顧知識的傳授,卻仍偏重道德品行的陶養,在學習過程中,不只士子能奮勉勸善,而在廣立學校,按時考試的客觀制度下,庶民也因有所感受,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藉由「大成」的深刻涵義,可以看出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智德兼備的優秀政治人才,進而教化人民,移風易俗,使天下歸心。 從〔學記〕的這段話,可知我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只有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其實歐洲古代也是如此。大成的標準是「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是能夠活用知識,根據確切的原則,類推相關的事物;同時堅持原則,擇善固執,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也不會屈服,更不會改變立身行道的志向。教育要造就出這樣的人才,才算有成績。--作者:陳章錫指道德或學問的成熟完備。 【造句】韓非的學說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偉大的成就。 【造句】經得起挫折,才能有大成。偉大的成就。《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為集合前人的學說或主張,形成完整的體系。《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南北朝北周宣帝的年號(公元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