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道德教化。《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倍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晉書·王沉傳》:“九郡之士,鹹悅道教,移風易俗。”《明史·孝義傳序》:“觀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動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獸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樹道教,敦厲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以維持。”2. 我國主要宗教之一, 東漢 張道陵 根據傳統的民間信仰而創立,到 南北朝 時盛行起來。奉 元始天尊 、 太上老君 為教祖。初時,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又稱“五斗米道”。 金 元 以後分正一、全真二派。《周書·武帝紀上》:“十二月癸巳,叢集臣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明 馮夢龍 《夢磊記·觀梅感夢》:“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統,素好道教,別號 道君皇帝 。”3. 指佛教。 南朝 樑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下·求那跋摩》:“﹝ 宋文帝 ﹞又遣沙門 法長 、 道衝 、 道儁 等往彼祈請,並致書於 跋摩 及 闍婆王婆多伽 等,必希顧臨 宋 境,流行道教。”◎ 道教 Dàojiào[Taoism] 公元前6世紀時,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教祖,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道教是中國的本上宗教,為東漢順帝年間(126~144)沛國豐人張陵(尊稱張道陵)所創立。它以「道」為最高信仰,故名。又稱仙道、玄教。道教的創立,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戰國以來的神仙說、方仙道諸說衍化形成的。南朝梁劉勰〔滅惑論〕中說:「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雲笈七籤〕卷三述道教本始稱:「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並言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雲:自然之教立於元氣之前,淳樸未散,為萬化之祖;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樸散而為神明,造作天地;真正之教、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則為道祖所授之垂世之教。又稱「且斯五教,啟乎一真。」可知道教總自然、神明和垂世之教而融匯為一。即以黃老道家之說為本,融攝先王神道、方仙之學,兼及其他駁雜多端的學說,融匯為一,創立道教。 道教一詞,在早期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中說:「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伎稱道教。」對非真道的偽伎之說,道教提出批評,但仍不具有宗教組織的意義之前,張角三兄弟倡中黃太乙之道,以黃巾作號召,設三十六方以聚眾,始有規模。到張道陵及其子孫,本黃老道,並參酌蜀漢的巫教,適應當地的社會需要而建立教團後,所創教團組織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其後南北朝初,受激於佛教而漸有一統意識,南朝陸修靜綜括南方的道派;而北方則有〔魏書·釋老志〕載:北朝道士寇謙之「清整道教」。南齊顧歡作 〔夷夏論〕,稱 「佛教文而博 ,道教質而精」。由於道教宗仰於黃老,繼承和發揚了道家學說,為道家的延續和發展,故學者冠以「道家」之名。道教奉道垂教,其內容包涵甚豐,南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五:「道家之說,雜而多端。」將其分為清靜、煉養、服食、科教、符籙諸說。近代又有經典、丹鼎、符籙、積善、占驗之分。皆就其內容分類。其教義與信仰宗旨可歸納為: 1.道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道教認為「道」乃宇宙萬化之本源,宇宙萬物皆由道化生。〔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唐吳筠〔玄綱論〕也說:「道者,虛無之系,進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永恆常存。它主宰著萬物的生化,卻不自恃,而是任其自然之性,無為無私,清靜淳樸,兆育萬物,具有一切生靈的高尚品德。「道」化身而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太清玉冊〕卷一也說:道教之來自太始大素之先,老子始發其妙,包舉二儀,開闢天地,始肇萬有。〔泰清誥〕則贊曰:太上歷劫化生,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張道陵得太上降授真道,建立道教。老子〔道德經〕被道教尊為重要的經典,其教義思想、修持修養理論,如虛無自然、清靜無為、寡慾不爭、慈儉濟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返樸歸真等無不由〔道德經〕而發,故以修「道」為核心。 2.貴生重生,以成仙得道為目的:道教把對神仙的嚮往和道的信仰融為一體,相信人通過修煉可以與神仙一樣消遙無待,長生久視,使生命與道合一,永恆長存,從而構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體系。提出了「仙道貴生」和「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重生思想,認為「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太上老君內觀經〕)。奉道者以道為事,即要修長生久視之道,或曰神仙之道。修道的訣要在於保性命之真,即性命雙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煉自己的生命。修煉的方法:凡有清靜無為、寡慾不爭、淡泊名利、慈儉濟人、積功累德;返樸歸真之道功:有吐納導引、服食辟穀、存思守一、四時攝養、煉養精氣、外丹內丹等道術。又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教義思想,主張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攝養榮衛擬天地自然之象。道教的各宗各派及他們的日常修持、齋醮活動,無不是以修煉性命之道為主旨。 3.祀神明、敬祖宗:道教自稱以黃帝為宗,繼承和維繫著中華民族祀神明、敬祖宗的民族傳統,並使之規範化、宗教化。道教所奉的神明,上有道祖天神,下有地只山川之神,世有華夏之祖、歷代賢傑和得道仙真。神明仙真所居,天上有閬苑瓊宇,世上有洞天福地,令人心生嚮往之時,並有三十六天和地府之說,以接引眾生,賞善威惡。神系雖然龐大,但卻賦有理想的品德。奉祀是為彰神明之德,以勵後人,讓人感受神明的存在和力量,受其感化;敬祖宗則是為不忘先人。為了廣宣教化,道教在沿襲改造古代齋祭神明禮儀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規範的宗教齋醮科儀,有日常的誦經設供、有祈福禳災的齋醮拜懺、有追薦先人的施食鍊度,還有役使鬼神的符籙禁咒,使奉道之人修行。修行的宗旨是:內修道行以煉己,外用齋醮符法以度人。 4.積功累德,舉善濟人:道教融合儒家儒理道德觀,提出「為道者當先立功德」。〔老子想爾注〕:「夫欲寶精,百善當修,萬善當備。」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欲求天仙者,要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發揮了〔太平經〕「天道承負」的教義思想,宣揚善惡報應,導人向善。後來的〔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並言:非義而動,背理而行,則短命而死,罪有餘辜,殃及子孫。指出「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神仙可冀。」 道教自東漢形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經過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唐宋元明的昌盛,至今仍廣泛流傳,對中國歷史、政治、哲學、天文、地理、醫藥學、化學、文學、藝術、民俗等都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對華夏民族心理的構成產生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代高道輩出,形成了正一、全真兩大道派為主的諸多道派,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道教經典總集〔道藏〕,包涵了道教經戒、科儀、符圖、煉養、醫藥學、煉丹化學和諸子要籍等諸多文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作者:李豐楙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創於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亦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於蜀郡,後經弟子廣佈,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全國。 【造句】長久以來,道教與儒家、佛教思想結合,融入日常生活當中,一般人難以分辨。 △玄門、玄教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創於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也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於蜀郡,後經弟子廣佈,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於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