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謂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是宇宙萬物之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 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2. 宋 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3. 謂天宮,仙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 晉 葛洪 《抱朴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易學以「太極」說明宇宙永珍之本源。〔周易.繫辭上〕第十一章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太極生兩儀之過程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由此可知,太極係一種陰陽未分、元氣渾淪之狀態,也就是鄭玄〔周易.注太極〕所稱:「淳合未分之氣。」 〔周易.繫辭〕所稱之太極,原本指天地未分之前,渾淪之元氣。但後代學者另作出了不同的闡釋。如唐崔憬以占筮時,四十九根蓍草未分之際為太極。朱熹〔周易本義〕稱:「太極者其理也。」他認為「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邵雍〔皇極經世〕稱:「太極者,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他以數來解說太極,太極為一,以一分為奇(-)、偶(--)來說明太極生兩儀,並指出在人「心」為太極,在天地「道」為太極。若從字面解釋,太極應是最初混元一體的初始狀況,其時宇宙萬物尚未出現,是古人想像的宇宙根本。--作者:傅元龍 天地未分以前,稱為「太極」。 【造句】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所認為的宇宙根本。 天地混沌未分以前,稱為「太極」。《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文選.曹植.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五:「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第一六章》:「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唐朝睿宗的年號(公元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