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逃避學習;無故不上學。 前蜀 韋莊 《下邽感舊》詩:“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紅樓夢》第八二回:“你別吵嚷!省得老爺知道了,必説我裝病逃學。” 老舍 《龍鬚溝》第二幕:“可真去了,別說我逃學!”◎ 逃學 táoxué[play truant;cut class] 學生無故不上課從他們的都柏林學校裡逃學了 逃學指學生未得家長同意,亦未向學校請假,而擅自缺席。美國許多學校因學生逃學而影響教師教學,成為校長最感困擾的問題,因督學系根據學生出席率籤請政府對學校的經費補助,遂影響到學校的行政措施。 美國對學生逃學問題十分重視,研究者也多方探討逃學的原因和補救之道。據現知的原因,包括學業落後、低社會階級、貧窮、家居狀況惡劣,以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厭惡上學,而寧願在校外遊蕩。研究報告者有艾略特(D.S. Elliot)及福斯(H.L. Voss)之〔違法與輟學〕(Delinquency and Dropout, 1974),芬萊森(D.S. Finlayson)與勞潤(J.L. Loughran)之〔高低違法學校學生之知覺〕(Pupils Perceptions in High and Low Delinquency Schools, 1978),葛魯克(S. Glueck & E. Glueck)之〔違法與犯罪之屬:多年一再尋找其全景〕(Of Delinquency and Crime, A Panorams of Years of Search and Research, 1974)。蔡曼(G.L. Zieman)與班森(G.P. Benson)於一九八○至一九八一連續報告〔男女逃學青年的學校知覺〕(School Perceptions of Truant Adolescent Boys, 1980; School Perceptions of Truant Adolescent Girls, 1981),以為逃學是一種應付機制,以減少挫折感和不快;然而逃學的學生卻希望有好成績,有歸屬感,為教師所喜愛,並不希望學校或教師視之為問題學生,但卻無能如願。此外研究者尚多。 逃學並不是教育成功的現象,學生逃學不容教師與家長忽視。要免除此現象,可從逃學的原因入手,教師因材施教以使學習能力低者可有成就感而無挫折感;教師應用適當的態度對待學生以鼓勵其學習;應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增進其學習成績。家長則應以愛護增進親情以降低對物質環境的不滿;尤其要與學校和教師聯絡以明瞭子女出席和學習的狀況。至於斤斤計較分數的高低,是教師和家長都要革除的習慣。目前我國逃學狀況雖有所聞,卻少有確實的調查和研究,是應該用心的方向。--作者:賈馥茗 學生不到校上課,而在外四處遊蕩。 【造句】父母對於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應多加關注,以免日後養成逃學的惡習。 學生不到校上課,在外遊蕩。《紅樓夢.第五六回》:「自幼淘氣異常,天天逃學,老爺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