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落髮出家。《釋氏要覽上·剃髮》:“《因果經》雲:過去諸佛,為成就無上菩提,捨飾好,剃鬚髮。”《魏書·房崇吉傳》:“ 崇吉 夫婦異路,剃髮為沙門,改名 僧達 。” 宋 蘇軾 《次韻道潛留別》:“已喜禪心無別語,尚嫌剃髮有詩班。” 趙樸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根據佛制,剃髮、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剃髮染衣的用意是為了捨棄美好的裝飾,實行樸素無華的生活。” 1.明代以前,男女皆束髮為髻。入清時,清本金之遺裔,沿金制,剃頭辮髮,乃下剃髮之令。參見「辮髮」條。2.佛家語。亦曰剃頭。剃鬚發、著染衣,為佛弟子出家之相,所以破除憍慢,且別於外道之出家也,此為三世諸佛共同之儀式。《因果經·卷二》:「爾時太子便以利劍自剃鬚發,即發願言:『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習障。』。」;《大智度論》:「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毘尼母論》:「剃髮法,但除頭上毛及發,所以剃髮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魏書·房崇吉傳》:「剃髮為沙門。」;《南史·劉之遴傳》:「剃髮披法服。」;《南史·徐孝克傳》:「剃髮為沙門,改名法整。」按,吾國僧人正式剃髮出家者,始於三國時。《隋書·經籍志》:「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曇柯迦羅傳》:「嘉平中來至洛陽,於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殊俗耳。」可知此時僧人猶以剃髮為殊俗,不肯遵從,後迦羅譯定戒律。而吾國僧人形式,始為一變,而剃髮為出家必備之條件,大約亦當始於此時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