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一種體育活動或兒童遊戲。把繩子揮舞成圓圈,人趁繩子近地時跳過去。◎ 跳繩 tiàoshéng(1) [rope skipping]∶一項民間體育活動,由跳繩者自己或由另外兩個人持繩子兩頭,圍繞跳繩者從頭到腳轉圈搖繩或在跳繩者腳下左右兩邊搖繩來連續跳過繩子(2) [skipping-rope;jumping rope]∶民間跳繩活動所用的繩子;藝術體操運動用的一種繩子 跳繩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遊戲,〔荊楚歲時記〕載有樑代兒童在正月裡玩跳戲,當時稱跳繩為跳百索。〔北齊書·後主紀〕曾提到兒童以兩手持繩,使它拂地而上,邊跳邊唱。這項活動,古時候也稱為跳白索或跳索,是以甩動手中繩索而作跳躍動作的一種遊戲,簡單、易行,在短時間內即可達到運動效果。 跳繩主要結構包含繩子和握柄兩部分,繩子依照不同材料而有草繩、麻繩、棉繩、棕繩、皮繩、橡皮繩、尼龍繩等等,其中以麻繩、尼龍繩的輕重、軟硬最適合。握柄大多使用木材或橡膠兩種質料製成,長度適合在十至十五公分之間。繩與柄不能粘住或完全固定,必須使轉動時和握柄接觸的部分容易迴旋。 繩子的迴轉主要靠肩、肘、腕部關節的繞轉來帶動,可以僅動其中一處或聯合其他關節而動。依人數的多寡,可分為單人、雙人及多人的跳法。其中單人、雙人使用繩子較短,旋轉的方式有前後擺振、前迥旋、後迴旋、側迥旋、水平迴旋、頭上回旋等。多人時使用長繩索,可以有左右振、內迴旋、外迴旋、側迴旋、平面迴旋等方向的動作。在跳躍迴旋的次數中常用的有三跳一回旋、二跳一回旋、一跳一回旋、一跳二回旋及一跳三迴旋的方式。個人跳繩時有單腳跳、雙腳跳、單腳雙腳互動跳,更可作出以手、腳移動的跳躍方式。多人時包含兩人一組,三人一組或四人以上一組的玩法。除了人數多寡的分別,繩子亦可使用單繩雙繩或多繩,而雙繩以上可以有長短繩、長中短繩的不同組合方式來進行。此外,若加上競賽的性質更可以再變化出許多跳繩遊戲的玩法,而配合著音樂、節奏亦可進行跳繩體操或律動跳繩。 場地的選擇以地面平坦為主,可在泥土、橡木板或體育館的彈性地面進行,如果在室內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在塵土、砂礫飛揚或通風不佳的場地進行。 這種輕快、簡易的運動是人類自然本能之一,在忙碌的社會中具有快速達到運動強度的功能,民國六十四年(1975)教育部在推行民俗體育活動中,即與風箏、毽子同時列為首先推展的專案,以期將固有的民俗活動往下紮根並將它發揚光大。--作者:陳耀巨集 繩子兩端附有手柄以便掄動,供人跳躍的繩索。 【造句】為了長高,他特地買了一條跳繩來勤加運動。 跳繩的由來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古遠的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記 事,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遊戲,就叫跳繩。然而跳繩,大類而言,可分為「單人跳繩」與「多人跳繩」兩種,溯其歷史,單人跳繩早在南北朝時即已出現,多人跳繩則遲至明代始見記述。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遊戲在我國起碼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興的一種遊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 思義。由於「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明清兩朝,跳百索遊戲多在正月十五日左右舉行。清代《樂陵縣誌》載:「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曰跳百索。」清代出版的《有益遊戲圖說》一書中,稱跳繩為“繩飛”,大概是由於繩子來回轉動,像是在空中飛動,所以得名。清代兒童跳百索,經常用有節奏的歌謠加以伴唱,娛樂性很強。到了今天,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不限於在元宵節,「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 一種民俗體育運動。為一種跳越繩子的運動或遊戲。通常是把繩子掄成圓圈,人趁繩子近地時跳過去。有單腳跳、雙腳跳、交叉跳、轉身跳等多種花樣。 【造句】花式跳繩不僅能訓練靈活的身手,同時也能考驗團隊之間的默契。繩子兩端附有手柄以便掄動,供人跳躍的繩索。一種跳過繩子的運動或遊戲。普通是把繩子掄成圓圈,人趁繩子近地時跳過去。有單腳跳、雙腳跳、交叉跳、轉身跳等多種花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