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自然界的聲響,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莊子·齊物論》:“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唐 劉禹錫 《武陵北亭記》:“林風天籟,與金奏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吳子昭雯》:“尤喜詩與歌,聲出似天籟。” 瞿秋白 《荒漠裡》:“且沉心靜氣的聽,聽荒漠裡的天籟。”2. 指詩文天然渾成得自然之趣。 唐 陸龜蒙 《奉和因贈至一百四十言》:“唱既野芳坼,酬還天籟疎。”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而近體之妙,須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天籟不來,人力亦無如何。”◎ 天籟 tiānlài[sounds of nature] 自然界的聲音,物自然而然發出的聲音。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 天籟通常是用來形容意境幽遠、美妙動聽的音樂;在〔莊子.齊物論〕中則是指自然的聲音。莊子在〔齊物論〕篇首,以南郭子綦回答顏成子游的寓言,說明自然無為,適物之宜的道理:世間樂音可分三類,有人籟、地籟,還有天籟。這裡「籟」字原是指有孔竅的樂器,〔說文解字〕上說:「籟,三孔龠(ㄩㄝˋ)也,人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箹(ㄩㄝ)」,也就是說「籟」是中型的三孔樂器,莊子則用它來泛指能發出聲音的孔竅,並且區分三種不同的發聲原理:「人籟則比竹是已」,人為的音樂出自管絃樂器。「地籟則眾竅是已」,大地上各種有孔竅的自然物,如大樹上各種深深淺淺的洞穴,山林蒼鬱,風雨飄搖時彼此激盪而發出的聲音,則是地籟(參見「大塊噫氣」)。至於天籟,「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就是說風吹各種孔竅,發出千差萬別的聲音,聲音的發出與停止,都是各種孔竅自然而然的作用,除了風之外,還有什麼力量能使孔竅發出聲音呢?因此天籟就是指自然吹動(風)與自然靜止。莊子以「人籟」、「地籟」比喻有意作為,察而可見的物象,「天籟」則象徵形而上、不可見,無心施為的自然之道。--作者:俞懿嫻 自然的聲音,指不藉任何人為所產生的聲音。 【造句】夏夜裡,鄉村的蛙鳴蟲叫是最美的天籟。 自然的聲音,指不藉任何人為所產生的聲音。《莊子.齊物論》:「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唐.李頎〈宿瑩公禪房聞梵〉詩:「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比喻詩文渾然天成,不經雕飾。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酬前進士崔潞盛制見寄因贈至一百四十言〉詩:「清詞忽窈窕,雅韻何虛徐。唱既野芳坼,酬還天籟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