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年齡相同。《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 劉黨 ﹞與 肅宗 同年,尤相親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顧悅 與 簡文 同年,而髮蚤白。” 巴金 《家》二:“ 琴 和 覺民 同年,只是比他小几個月,所以叫他做表哥。”2. 同一年。 唐 杜甫 《哭李尚書》詩:“ 漳 濱與 蒿里 ,逝水竟同年。” 楊倫 箋註:“言生病死葬,皆在是年也。”《三國演義》第一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3. “同年而語”的略語。《南史·趙知禮蔡景歷等傳論》:“ 趙知禮 蔡景歷 屬 陳武 經綸之日,居文房書記之任,此乃 宋 齊 之初 傅亮 王儉 之職。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務濟時,蓋其遇也。” 唐 劉知幾 《史通·鑑識》:“加以二傳(《公羊傳》、《穀樑傳》)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諸 左 氏,不可同年。”4. 古代科舉考試同科中式者之互稱。 唐 代同榜進士稱“同年”, 明 清 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皆稱“同年”。 清 代科考先後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稱“ 同年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進士﹞俱捷謂之同年。” 元 薩都剌 《送鄭天趣進柑入京》詩:“同年若問儂訊息,為説愁來奈病何。”《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你我雖則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中》:“同榜之士,謂之同年。”《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二回:“ 宋次安 還是我鄉榜同年呢!”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同年》:“餘庚午鄉舉, 宛平 黃叔琳 開府係前庚午舉人,曾為先後同年之會;大學士 史鐵崖 並及見先後進士同年,真為盛事。”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二:“ 乾隆 己未, 趙秋谷 與新貴遙認同年, 沉歸愚 詩云:‘後先己未亦同年。’”5. 古 安南 苗民互稱。參見“ 同年嫂 ”。6. 浙江 江山 一帶稱船家為“同年”。因船家多 桐嚴 ( 桐廬 、 嚴州 )人, 桐嚴 與同年,音近而訛。參見“ 同年妹 ”、“ 同年嫂 ”。◎ 同年 tóngnián(1) [the same age;the same year](2) 相同的年份同年出生(3) b 〈方〉∶年紀相同(4) [having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the same year]∶科舉考試同榜考中的人同年曰君賜不可違。——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同年」乃科舉制度下同期錄取者之互稱,基於科考名額有限,得之不易,彼此珍惜年誼。民國以後科考為國家高等、普通考試所取代,同屆考試及格錄取者亦組織同年會,以資聯誼。 據〔全唐詩.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引言:古人以偕受學為同門友,今人以偕升名為同年友。又據劉兆璸〔清代科舉〕載:科舉時代重視年誼,凡某科鄉試或會試同年中式者,曰同年;拔貢十二年一科,所有本科及前後兩科,均為同年;同年間互稱年兄,父或子稱年伯年侄,在宦途及交誼上,均極親切,成為風氣。另葉伯棠〔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記載:清代同年錄分兩種,一為某科鄉試同年錄,以同省同榜登載姓名、年齡、籍貫等;錄前並載是科各場題目及內外簾各官姓名與官階;一為同年齒錄,以鄉試本科同榜者為首,不以名次為先後,以年齡為次序。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後,至民國二十年(1931)方舉行第一屆國家高等考試,其及格錄取者間,亦相稱同年。據〔第一屆高考同年錄〕載,民國二十年八月九日第一屆高等考試榜示後,該屆各科錄取者即組織同年會,編印同年錄,錄中登載典試、考試委員及各科錄取者履歷資料、照片等,該同年會並定期舉行聯誼會。--作者:葉憲峻 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造句】祖父和張爺爺是同年,兩人對八股文都頗有研究。 董 年紀歲數相同。 【造句】他們兩個同年,志趣又相投,自然成為好友。同一年。 【造句】他們雖然年紀不同,卻是同年畢業。同時。《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年歲相同。《晉書.卷六六.劉弘傳》:「弘有幹略政事之才,少家洛陽,與武帝同居永安裡,又同年,共研席。」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你我雖則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