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ㄋㄧㄢˇ ㄌㄨㄢˋ |
拼音 | niǎn luàn |
簡體 | 捻乱 |
相似詞/近義詞 | 暫無 |
相反詞/反義詞 | 暫無 |
解釋 |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2~1868)發生於北方的民間動亂事件。原為安徽、河南一帶的鄉民點燃油紙捻玩龍戲來驅疫避災,久而聚結成為盜匪,勢力擴大至北方數省。首領為張洛行、張宗禹、賴文光,與太平軍互相聯絡照應,行蹤飄忽難以捉摸。同治六年(西元1866)分為東、西二股。西捻為左宗棠、李鴻章所平定,東捻則滅於曾國藩。 |
詳細解釋 | 暫無 |
注音 | ㄋㄧㄢˇ ㄌㄨㄢˋ |
拼音 | niǎn luàn |
簡體 | 捻乱 |
相似詞/近義詞 | 暫無 |
相反詞/反義詞 | 暫無 |
解釋 |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2~1868)發生於北方的民間動亂事件。原為安徽、河南一帶的鄉民點燃油紙捻玩龍戲來驅疫避災,久而聚結成為盜匪,勢力擴大至北方數省。首領為張洛行、張宗禹、賴文光,與太平軍互相聯絡照應,行蹤飄忽難以捉摸。同治六年(西元1866)分為東、西二股。西捻為左宗棠、李鴻章所平定,東捻則滅於曾國藩。 |
詳細解釋 | 暫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