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變更,革新。現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後漢書·黃瓊傳》:“覆試之作,將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梁書·武帝紀下》:“百官俸祿,本有定數,前代以來,皆多評準,頃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戶部三·分析》:“自開剏以來,其 漢 人等別無定製,以致相爭詞訟紛擾如此,若依舊例卒難改革。” 清 秋瑾 《滿江紅》詞:“算弓鞋三寸大無為,宜改革。” 沈從文 《新與舊》:“這件事既已成為當地習慣,自然會好好的儲存下來,直到社會一切組織崩潰改革時為止。”2. 謂革除惡習劣行。《南齊書·劉祥傳》:“上別遣敕 祥 曰:‘卿素無行檢,朝野所悉……我當原卿性命,令卿萬里思諐。卿若能改革,當令卿得還。’”3. 謂刪改詩文。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二公由文體不同,多紛爭……故 雷(雷希顏 )所作, 王(王從之 )多改革, 雷 大憤不平。”◎ 改革 gǎigé[reform;change] 改掉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經濟改革為了提高生產率,大家也進行技術改革。——《記一輛紡車》 「改革」的含義是「除舊佈新」以見進步,一則在於改變現存的不滿意或不完美之處,積極的使之廢除;一則在於建立「新猷」,產生新氣象;重要的是趨向於「好」或「善」的途徑,並非一意破壞。照英文字reform結構看,即是重新形成。 改革的觀念,在西方受傳統文化影響,對宗教、倫理和政治等一反容忍的態度,產生改革的意識,自中世紀萌芽,至十五世紀前後,首先出現了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宗教改革,創立新教,改變了天主教會的若干措施和弊端,也改變了一些信仰的方式。至十七世紀前後,培根(F. Bacon, 1561~1626)提倡改革英國政治和民生,一則重視教育,一則提倡科學方法,二者影響了後來在歐洲和美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及科學的進步,奠定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礎。 對研究方法的改革,興起十八世紀以來思想和工商業的發展,所謂「啟蒙」和「工業革命」都是進步歷程的前奏。此後新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研究貢獻也筆不勝書。 政治改革的趨勢擴充套件至社會方面,但不出對政治機構和措施方面,尤其由此出生自由的主張,形成所謂之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改革主義(reformism),後者主張社會改革,成為一種社會運動。--作者:賈馥茗 去舊更新,改掉事物腐舊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完善。 【造句】土地改革、行政改革 去故更新。《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覆試之作,將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