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膏火的意思

膏火解釋 / 膏火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ㄍㄠ ㄏㄨㄛˇ
拼音 gāo huǒ
簡體 膏火  
相似詞/近義詞 暫無
相反詞/反義詞 暫無
解釋 1.油火。《莊子.人間世》:「膏火自煎也。」
2.比喻求學的費用。宋.蘇軾〈送蜀僧去塵〉詩:「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 」
詳細解釋
  • 1. 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樑 何遜 《為衡山侯與婦書》:“心如膏火,獨夜自煎。” 宋 蘇軾 《上元夜》詩:“今年江海上,雲房寄山僧,亦復舉膏火,鬆間見層層。”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重貶》:“相逢頃刻時,離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誰知。” 清 方文 《窮冬六詠·無油》:“坐不惜膏火,愁隨更漏長。”2. 特指夜間讀書用的燈火。因亦借指勤學苦讀。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詩:“不是無膏火,勸郎勤六經。” 宋 蘇軾 《送蜀僧去塵》詩:“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圖竟落孫山。”3. 指供學習用的津貼。《明史·楊爵傳》:“兄為吏,忤知縣繫獄。 爵 投牒直之,並繫。會代者至, 爵 上書訟冤。代者稱奇士,立釋之,資以膏火。”《紅樓夢》第九回:“凡族中為官者,皆有幫助銀兩,以為學中膏火之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他在局裡,卻還是當一個學生的名目,一個月才四吊錢的膏火,你叫他怎麼夠用啊!” 梁啟超 《辛亥革命的意義》:“前 清 末年辦學堂,學費膳費書籍費,學堂一攬幹包,還倒貼學生膏火。”
  •   膏火原意為以油點燈,供照明之用,後借用為書院或學堂給予學生之津貼費用。據近人劉伯驥研究,膏火制可遠溯至南宋寧宗朝(1195~1224),而以有清一代書院之膏火制最盛,藉以幫助及鼓勵學子(尤其寒士)專心向學,寓有教養相資之意。  至於膏火的數額,清代書院每月發給在院正課學生,向例在官銀二、三兩不等,附課生則減半發給。這些費用再加上課考獎金(亦有稱膏火或花紅),便成為書院的主要開支,故一般書院對於招收學生常常寧缺勿濫,以減輕負擔。張之洞在光緒十四年(1888)辦廣雅書院時,給予諸生之膏火,依其籍隸給予五至十一兩不等,最為豐厚。  清末興辦新式學堂之初,膏火的發給亦甚豐厚。同治元年(1862)設立的京師同文館,發給初肄習學生每月膏火銀三兩,以後隨年班漸增至六兩、十兩。其他如廣東同文館則月給膏火三兩,另月課分二等,給獎金二兩、一兩;兩湖書院月給四兩,月課則分三等,散給鷹洋(銀元)十二元、十元、八元。至於盛宣懷所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因財力充足,其頭等學堂高班給至七兩,最低班亦有四兩。  書院或學堂發給之膏火,依蘇雲峰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一書所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左右,時一石米(一二○市斤)市價最高在銀二至三兩間,故一名兩湖書院學生,若月課列超等,可得洋十二元(約含八兩大錢),加上膏火總計為十二兩六錢,以當時物價水準,足可使學生安心向學。  膏火制之優點在鼓勵學子專心向學,但既成通例,則其流弊亦隨之而生,習見的便是造成學生依膏火多寡決定去留,或貪得膏火而無志於課業。故張之洞興辦自強學堂時,關於膏火的發給,一反廣雅書院及兩湖書院時期的態度,於其光緒二十三年新頒之[自強學堂不給膏火示]中明言:「有志之士就學情殷,本不以膏火之有無為進退,倘有名為問學,實圖膏火者,自必廢然而返,變計不來,則入學之人皆繫有志求益之士,學堂規矩更形嚴肅。」光緒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興辦時,上諭亦準不給膏火,但給獎賞,以免學生為圖膏火而來;有異於三十年前京師同文館創設時之辦法。  有清一代書院或學堂膏火之籌措,多賴官員或士紳之私人捐助,故經費來源不甚穩定。其實當時整個教育的發展,本就無固定之經常費,而在清末[癸卯學制]頒佈後,新式學堂各項規制、措施需款更形浩繁,即便不言西式學堂無此膏火成例,而欲援例辦理,亦力有不逮。故[癸卯學制]施行後,各級學堂學生均已無膏火之待遇。--作者:黃春木
  • 油火。《莊子.人間世》:「膏火自煎也。」比喻求學的費用。宋.蘇軾〈送蜀僧去塵〉詩:「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
  • 【膏火】類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