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古代男子二十歲(天子、諸侯可提前至十二歲)舉行的加冠之禮,表示其成人。《禮記·冠義》:“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 清 戴名世 《巨集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太子性仁弱,生十年行冠禮,執圭見群臣,進止不失尺寸。”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出家人受了大戒,從沙彌升為和尚,正和我們在家人行過冠禮,由童子而為成人相同。” 「冠禮」是我國古代為男子滿二十歲特別舉行的一項成人禮。冠禮表示一個青少年正式成為成年人,開始被視為具有獨立的人格,有資格參與各種典禮儀式,所以冠禮可說是一個人步入社會參與各種活動的標記。 古人舉行冠禮甚為慎重;在先前準備活動中,首先由家長鄭重卜筮,以決定舉行冠禮的日子和所邀請的來賓,而行冠禮的地點則在祖廟。典禮的過程,先是由尊長為受冠禮者戴上三層帽子:第一頂是日常禮儀用的緇布冠;其次是一般正式場合用的皮弁;然後是重要大典所用的爵弁。如此即代表這位青年被授與了完備的禮服,可以參加各種禮儀。加冠之後,尊長要為這青年取一個「字」,從此,除了親長之外,大家都不能直呼他的本名,而要稱他的字,以表示尊重。行完冠禮後,這位青年的母親和兄弟都要向他敬禮,表示尊重他從此成為一個成人。冠禮完成後,青年要擇日穿上禮服,以成人的禮數去覲見國君、地方長官和鄉里長老,一則表示開始以成人身分參與社會活動,一則接受長者的祝福與勉勵,以激發理想和志氣。 整個冠禮的過程引發受冠者自尊自重的精神,從而建立崇高的理想,實為一項深具教育意義的禮儀。--作者:張鍠焜 古代男子滿二十歲所舉行加冠的禮儀。冠禮舉行後即代表成年。 古代男子的成年儀式。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髮而不戴帽,至二十歲成年時才由長輩為其梳髮,戴上新帽。此一紀念儀式即稱為「冠禮」。《禮記.冠義》:「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