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物體燃燒後的剩餘物。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宗廟焚為灰燼,宮室變為蓁數。”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 封子 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 唐 柳宗元 《興州江運記》:“由是轉巨石,僕大水,焚以炎火,沃以食醯,摧其堅剛,化為灰燼。”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在北京人居住過的山洞裡發現了火燒過的灰燼、石塊和獸骨。”2. 謂燒成灰。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 唐 杜甫 《火》詩:“青林一灰燼,雲氣無處所。” 宋 蘇軾 《次韻滕大夫沉香石》:“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 灰燼 huījìn[ashes;cinder] 物品燃燒後的剩餘物化為灰燼 可燃固體焚化後剩餘的飛灰(flyash)與底灰(bottom ash)。灰燼包含非揮發性無機固體物,有時也仍含有燃燒不完全之可揮發性物質。由於灰燼中含有礆性之金屬氧化物、微量之重金屬、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多氯戴奧辛(polychlorinated dioxin)及多氯呋喃(polychlorinated furan)等有害物質,故處理時宜先檢驗判定是否屬於危害性廢棄物,再按規定處理。 物體燃燒後所剩下的屑末。 【造句】登山者應小心火燭,否則茂密的森林,轉眼將化為一片灰燼。 物體燃燒後所剩下的粉屑。《文選.曹冏.六代論》:「宗廟焚為灰燼,宮室變為蓁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