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一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本姓盧,世居范陽(今北京大興),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原以賣柴為生,後投禪宗五祖弘忍門下作劈柴踏碓的“行者”。弘忍選嗣時作一偈被認可,得祕授禪法和法衣。宣傳“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成為禪宗正系。其說教被弟子編成《六祖壇經》行世。 慧能(636~713),唐代僧人,生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卒於唐玄宗先天二年(亦稱開元元年),禪宗南宗創始人,世稱禪宗六祖;俗姓盧,先世為河北范陽(今北京大興)人,其父在唐武德三年(626)被貶官流放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慧能就是在新州出生,時為貞觀十年。慧能三歲喪父,後隨母移居南海(今廣州),家境貧苦,稍長後靠賣柴養母度日;某天,慧能在賣柴時,聽人讀誦[金剛經],引起內心領悟,得知受自黃梅弘忍禪師處,慧能覺得自己與佛法有緣,遂辭老母,於高宗龍朔元年(661)前往黃梅東山寺參禮弘忍。弘忍初見便直入問道:「居士從何而來,意欲為何?」慧能答:「弟子嶺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說:「嶺南獦獠人(對南方土人的稱呼)豈有佛性,怎能成佛?」悟性甚高的慧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五祖聽了心服口服,但為磨練他,只命他隨眾僧作勞行,在碓房當舂米小僧;慧能在碓房劈柴踏碓共八個月。 一天,弘忍集合門下,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見地,以便傳衣付法。當時神秀是東山寺的法席上座,受到大家仰望,主張漸悟,於是將偈寫在廊下壁上,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時傳誦全寺。慧能知道了,認為神秀沒有見性,也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主頓悟之偈受到弘忍的讚許,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祕授禪法、法衣、繼承了祖位,成為六祖。壇經內說,五祖為他付授金剛經大旨,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慧能當下大悟,如一切萬法本不離自性。 五祖密傳衣,認為慧能法輩尚低,為免法門續絕問題滋生爭端,遂即令慧能南去暫隱再待機行化,於是慧能回到嶺南,遁於四會、懷集(今廣西境內)二集間,至唐儀鳳元年(676),慧能抵廣州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因見二僧對風吹播旗飄揚而起爭端,一說是風動,一說是幡動,慧能聽後表示,既非風動,亦非幡動,而是心動。印宗法師聞此語知慧能非同一般,立刻延其入席上道,慧能方出示五祖所傳衣;未幾,印宗為慧能剃髮,至此,六祖始正式顯現出家相,受具足戒。 不久,慧能應韶州刺史韋璩邀請,離開法性寺到韶州(今廣東境內),在大梵寺講經,又到曹溪弘法;弟子法海記錄其法語加以整理,編集為〔法寶壇經〕,簡稱〔壇經〕,也就是人盡皆知的〔六祖壇經〕。最初〔壇經〕僅有法海的一萬二千字紀錄本,即後來的敦煌本,後來又陸續出現三個版本:(1)唐代僧人惠昕的改編本,約一萬四千字; (2)未署編撰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一卷,兩萬餘字; (3)元世祖至元末年,僧人宗室的改編本,題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兩萬多字。 慧能弘揚頓悟之說,宣講「見性成佛」;認為真如佛性的心及於人及非人,在他看來,眾生和佛陀之間沒有多大差異,只不過在於迷悟之別。他與在北方宣揚漸悟之說的神秀相抗,成為南宗之祖,世人有「南頓北漸」、「南能北秀」之說。卒後說「大鑒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皆為其撰寫碑文。著名弟子有神會、懷讓、行思等。其頓悟之說對後人哲學觀、藝術創作等,均有深遠影響。--作者:鄭鬱卿 4 著作 慧能 時代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卒於唐玄宗先天二年,享年七十六歲。 傳略出於禪宗五祖弘忍,開南宗禪一派,與北宗禪的神秀相對,及後世所謂「北[北頓南漸]之禪。依南宗禪所論,五祖弘忍因慧能之境高於神秀之境,故付法於六祖,並命他離開黃梅。慧能在嶺南隱跡數年,之後在廣州法性寺聽印宗律師講《涅盤經》,印宗律師知其為五祖「密付」的傳人,始為之正式剃度受戒。其後四十年,六祖皆在廣州、韶州、曹溪等地弘法,武則天曾為之造法泉寺。慧能門下,出有青原行思,再傳有石頭希遷和南嶽懷讓等高僧,使南宗禪得到極大的開展,後北宗禪式微,後人論及中國之禪,僅限於南宗了。 著作慧能據說不識文字,唯一能代表其思想的只有《六祖壇經》一書,此書為弟子紀錄彙集而成,據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所言,壇經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壇經》本體,為六祖大梵寺開法的紀錄,二是《壇經》的附錄,為六祖與弟子的對談以及身前身後的紀錄。見吳臻《中國思想史概論》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6年10月。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公元638~713)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三十多歲到黃梅從弘忍學法。後回韶州,住在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住曹溪三十年,雖武后、中宗召請,終不赴京。禪宗自初祖以來,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慧能開啟頓門,嗣後併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也作「惠能」。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