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積聚的木材。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滱水》:“ 唐水 汎漲,高岸崩頽,城角之下有大積木,交橫如樑柱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夢》:“ 孫龍光 偓 , 崔澹 下狀元及第。前一年,嘗夢積木數百, 偓 踐履往復。”2. 兒童玩具。有平面和立體兩種。用木材或塑料等製成若干彩色片塊,用以拼搭各種圖形或器物、建築等各種模型。 茅盾 《劫後拾遺》三:“可不是,昨天還說買一副積木來給 馨兒 玩,到底又忘了。” 張昆華 《小星星》詩:“我和小妹妹,在燈下,搬著積木蓋大廈!”◎ 積木 jīmù[block;children's builing blocks;toy bricks] 通常是立方的木頭或塑料固體玩具,一般在每一表面裝飾著字母或圖畫,容許進行不同的排列或進行建築活動 積木是一種建構性的玩具。兒童由觀察與操作,從一次又一次的堆砌、排列、組合中,把零散的單位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物體,並且在操作中體會觀察出空間位置的概念,也瞭解部分與全體的相關性,並能逐漸建立心理的秩序,對幼兒懵懂末開的內心世界具有引導統整的效果。 一般市面可見的積木材質有木料、竹子、硬紙類、塑膠等;形狀則不一而足,而積木的大小、體積、數量依兒童年齡的不同而有異,大致上年齡層低的幼童適合質地軟、體積大、顏色種類較少、數量少、較容易組合的積木;年齡漸大,積木質地可較硬,重量加大、體積縮小、顏色增多,以增加建構的複雜性。積木的玩法,可由操作者完全自由建構,以發揮想像力與組合能力。 根據觀察,可將幼童建構積木分成幾階段: 第一階段:「單位」感受認識期,這一階段的幼童由觸控與視覺,瞭解積木的基本形狀單位,並試著作累積與序列。 第二階段:小規模建構期,經由前一階段的試驗、兒童認識了「單位」開始使用較前期數量多的積木堆疊、排列、組合,嘗試較高技巧的堆砌,並有了空間位置的概念。 第三階段:大規模建構期,經由前期的較少數量積木建構到較多數積木建構,長與高的擴充、深刻認識部分與全部的關係,有時也對他人堆疊的作品加以模仿與比較。 第四階段:有目的堆砌是此一階段的特色,兒童試圖利用積木的堆疊來表達一些事物,如排火車、高架橋、築公園等,也請大人或玩伴做有計畫的大型建構。--作者:鄧慧慧 一種玩具。以木頭或塑膠等材質製成,有各種形狀及色彩,能組合成多種形式的建築物及圖案。可藉以啟發智慧及組織能力。 【造句】這兩位小朋友正在同心協力的將積木組合成一間房子。 積聚的木材。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寇水注》:「唐水泛漲,高岸崩頹,城角之下有大積木。」兒童玩具。由各種形狀色彩的木塊組成,用以組合建築物或車船等,可藉以啟發兒童智慧及組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