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儉省;節約。《荀子·非十二子》:“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後漢書·郎顗傳》:“夫救奢必於儉約,拯薄無若敦厚。” 唐 杜甫 《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詩:“儉約前王體,風流後代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 曹靖華 《往事漫憶--懷周恩來同志》:“你平易近人,自奉儉約,也是舉世罕見的。”2. 簡單;單純。 葉聖陶 《倪煥之》一:“他看 煥之 有一對敏銳而清徹的眼睛;前額豐滿,裡面蘊蓄著的思想當然不會儉約。”◎ 儉約 jiǎnyuē[economical] 儉省節約刻苦儉約 儉約是反對浪費、奢侈、處理不善等組成的道德特質之一。儉約一直是中產階級的理想。紀元前八世紀,希臘詩人海希奧德(Hesiod)認為儉約是一個價值特質。儉約概念在開始累積資產時期的中產階級道德中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清教徒倫理(Puritanism Ethics)。儉約概念的道德內容為對人類勞動結果的尊重,對所有財富利益的理性使用。由於生態環境迫切需要限制自然資源的浪費,儉約為一道德特質在今天變得更為重要。--作者:沈六 節省。《淮南子.主術》:「君子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五代史平話.周史.捲上》:「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