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雲 項莊 劍舞, 項伯 以袖隔之,使不得害 漢高祖 ,且語 項莊 雲:‘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漢王 也。今之用巾,蓋像 項伯 衣袖之遺式。” 隋 時 牛弘 請以《巾舞》和《鞞舞》、《鐸舞》、《拂舞》並在宴會與雜伎同設,於 西涼 前奏之。 唐 時將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舞名。漢代雜舞系宮廷筵宴演出的民間舞蹈。又稱《公莫舞》。舞者有男有女,舞蹈特點是表演者執巾飛舞。類似當今的《長綢舞》。漢畫像磚石有不少《巾舞》的形象。四川成都楊子山漢墓出土的百戲畫像磚,其中有一女子雙手執綢而舞,長綢橫飄空中,女子回頭注視身後一手執鼓的侏儒,他正蹲步追趕女舞者。形象栩栩如生。山東安邱漢墓出土畫像石,一男舞者甩舞長綢,舞姿豪放健美。《晉書》記載:相傳《巾舞》即《公莫舞》,與楚漢相爭時鴻門宴的故事有關。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欲殺劉邦,項伯也起舞,以袖相隔,並勸阻說:「公莫!」以此得名。後演變成《巾舞》。隨即作者沈約又否定了此傳說。認為《巾舞》與《公莫舞》並非同一舞蹈。它們有各自不同的來源。實際上,《巾舞》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舞,周代六小舞之一的《帗舞》,舞者就要執繒(絲綢)起舞。隋、唐宮廷宴樂之「九部樂」及「十部樂」中均有「清樂」(即清商)部,包括許多樂舞節目,其中列有《公莫》名目。《舊唐書.音樂志》沿襲了《公莫舞》即《巾舞》之說。隨著不同朝代,《巾舞》形式時有變化,如隋代宮中所存《巾舞》等,按隋文帝命令取消了舞具,舞者不執巾。唐代墓室壁畫仍有揮帛而舞的舞蹈形象。直到現今,戲曲及民間舞中,仍儲存了技藝很高的《長綢舞》。這當是古代《巾舞》的現代遺存。--作者:王克芬 一種中國古代的舞蹈。參見「公莫舞」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