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扎恩達勒”的歷史淵源及簡介

“扎恩達勒”的歷史淵源及簡介

  達斡爾人民能歌善舞,在他們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具有獨特的達翰爾族文化個性的音樂。在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文化中,“扎恩達勒”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最能反映達斡爾族文化的一個部分。

  達斡爾族的民間歌曲體裁可劃分為歌曲“扎恩達勒”、民間歌舞“哈庫麥”、薩滿歌曲“雅德根伊若”和說唱音樂“烏春”四種形式,其中以扎恩達勒最為著名。它最直接的反映了達斡爾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達斡爾族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達斡爾族的“扎恩達勒”產生在遙遠的年代,據史料記載,那時的人們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在生產勞動中,表達喜、怒、樂抒發心聲,調整精神,消除疲勞時唱出的一種曲調。

  在達斡爾人的傳統裡,“扎恩達勒”是不在屋裡、村裡唱的。人們在田間耕種、草原放牧、伐木放排、山野採集的勞作閒暇,在騎馬趕車的時候,總要唱起“扎恩達勒”。“扎恩達勒”具有自由隨意的品格,音調可以高亢,可以低沉,意境任隨心緒的歡欣和悲涼。

  歷史上,達斡爾族主要是以狩獵為主,兼營畜牧業、農業、漁業等。幾百年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依山傍水,以狩獵為主,種植少量的農作物,並季節性地從事林、牧、漁等業,他們在閒下時常在一起唱“扎恩達勒”而“扎恩達勒”說法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曲調,反映出每個人的心情,格性等演唱藝術。

  “扎恩達勒”即為“歌”。它是類似於漢族山歌和小調體裁的民間歌曲的總稱。這類歌曲一般是在田間勞作、捕魚打獵、放牧採伐、騎馬趕車,以及婦女在採野菜時即興吟唱的歌曲。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歌曲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根據其創作的具體方式,扎恩達勒可分為兩大類:即“無詞”的扎恩達勒和“有詞”的扎恩達勒。

  扎恩達勒。達斡爾族民歌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共有三種:一是詞曲固定,不能隨便改動的扎恩達勒。二是即興填詞演唱,但曲調固定的扎恩達勒,題材內容可以由演唱者自由填詞;三是詞、曲均可即興編唱的扎恩達勒,基本上屬於創作。

  “扎恩達勒”在莫旗的尼爾基鎮、騰克鎮、阿爾拉鎮等周邊聚住的達斡爾人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達斡爾民歌優秀的傳統民間音樂,是古老的達斡爾民間音樂的遺存。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民間歌唱藝術“扎恩達勒”有著重要價值。

  “扎恩達勒”多達上百種,挖掘、整理、搶救、保護“扎恩達勒”將推動和促進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在中國民歌中,實屬罕見。

古希臘神話的歷史淵源及價值

  1、希臘神話源於古老的愛琴文明。他們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時代,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難解,於是他們不斷地幻想、不斷地沉思。在他們想像中,宇宙萬物都擁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亞人入侵愛琴文明後,他們不得不向外尋拓生活空間。這時候他們崇拜英雄豪傑,因而產生了許多人神交織的民族英雄故事。

  2、對神的崇拜和祭祀,是古希臘人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希臘的統治者都聲稱自己是宙斯或別的神的子孫,神廟遍佈希臘。每年的1月末祭祀雅典娜,秋季則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每4年對宙斯有一次祭祀。自前776年開始,在對宙斯的祭典上所舉行的體育競賽,成為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

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葫蘆笙舞樂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傳統器樂形式,也是傈傈族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刮七七”則是該舞蹈的領舞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傈傈族也改編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歷史淵源及傳說

  據對一些曲目的比較分析,認為葫蘆笙曲是傈僳族較傳統的原生態音樂。與苗族葫蘆笙曲比較,以《大蠻調》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傈僳族則全部是五音樂調(全音),至於古代黃管共鳴現象的發現怎麼樣影響了苗族和傈僳族,進而使各自的葫蘆笙音樂的以起源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明顯,苗族(麗江範圍)葫蘆笙和傈僳族葫蘆笙的許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樂句有許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從葫蘆笙音樂發展的總體佈局上看,以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和麗江市永、華、寧三縣以及玉龍縣在內的東部傈僳族主要擅長葫蘆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則擅長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區處於中心地段,兩件主樂器都有較完全的存活和發展,而且葫蘆笙器樂已發展為成熟的音樂形式。

  傳說葫蘆笙是傈僳族民間智多星“托拉哥然”的靈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處漂泊,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喜歡猜謎語,出謎語與人鬥智取樂,也喜歡搞惡作劇捉弄別人,有時也耍點小聰明佔點小便宜,但從來不害人。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村寨,走進一戶農家,只看見兩個小男孩在院子裡玩耍,便向他們寒暄,想向著家人蹭點飯吃,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過一頓飽飯了。他問“你爸你媽去哪裡了?”大孩子說:“我爸沒有眼,去找眼了,我媽沒有杆,去找杆了。”他出過那麼多謎語,考倒了那麼多聰明人,但想半天不知這娃子說的什麼,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見房子旁邊有一個水塘,便又問倆小孩:“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說:“雞進去只到胸脯,牛進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難住了,他飢腸轆轆,但無計可施,無奈地坐在院子邊上。過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繼回來了。父親揹回一籃松明,母親揹回一籃芋頭花杆(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話中“眼睛”與“眼子”發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來點火照明的。所以說父親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麼“眼睛”,而母親揹回的“杆杆”是傈僳族農戶最常見的蔬菜。自以為聰明機巧的托拉哥然懊惱不已,羞愧難當,他也不敢提吃飯的話頭,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家。

  他越想越氣,在夕陽西下的時候,趁這家人不注意,在那個水塘旁邊的一叢空心竹裡自縊而死,他自縊前曾唸了咒語,說每當風吹過,竹叢裡便會發出奇妙是聲響。

  果然,每逢微風吹過,竹叢裡妙音迭起,如泣如訴,如語如歌。後來那個農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長短變化把它們安裝在一個單瓢葫蘆上。一吹氣果然悅耳動聽。再後來,經過傈僳族樂舞師們不斷改進,仿效鳥鳴獸嘯演繹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調”葫蘆笙舞樂。

  從這個較為簡約的傳說中,可以窺見傈僳族運用葫蘆笙吹奏舞樂由來已久的一個民間傳說的形成需要一個相應漫長的年代,老君山傈僳族聚居村寨葫蘆笙藝術很普及,是當地群眾自娛舞“刮七”的首選伴舞音樂。黎明傈僳族鄉的黎明、黎光、美樂堆美、金莊等村委會在內的片區,葫蘆笙音樂無從曲牌,保留存活程度奏樂能手數量看,還是從大眾參與的數量和原生態程度看,都是在老君山地區葫蘆笙藝術最集中,最發達的區域。笙舞和打跳是該地區原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色

  1、有相應的專用該樂器演奏的曲牌、曲系和雜曲、散曲、形成了獨立的器樂體系和型別。

  2、音色獨特,有很強的聽覺穿透力和情緒感染力,旋律優美。樂調古樸、厚重。

  3、葫蘆笙曲均為傈僳族大眾自娛舞“刮七”的伴奏樂,是這種舞蹈的首選器樂,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富於煸情性,深受大眾喜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4、有老、中、青、少各年齡段的傳承人,音樂存活較好,能保持原生態的沿革。

  5、具有很顯明地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藏族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風俗習慣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於地域與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延續經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現也是藏族節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藏族的節日,習俗及歷史淵源。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曆年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 ...

張銘個人資料簡介

  1、張銘恩,1995年5月6日出生於黑龍江省,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2013年級表演系本科班。   2、2010年,因在兒童情景劇《瘋丫頭第二季》中出演慕容一角觸電熒屏。2015年,出演院線電影《薄荷》。2016年,憑藉民國懸疑劇《老九門》中的張副官一角嶄露頭角;12月3日,獲得愛奇藝尖叫之夜 ...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簡介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 ...

龍門石窟的歷史簡介

  1、歷史: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遷都洛陽前後。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外來的宗教佛教成為思想統治的精神支柱。為了控制中原地區,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將國都平城遷於洛陽,並開始開鑿龍門石窟。   此後在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復和續作,其中 ...

八大菜系之徽菜的飲食文化歷史淵源

  徽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影響極其廣泛,徽菜的形成、發展與徽商的興起、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徽菜又有徽幫、安徽風味之稱。徽菜文化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下八大菜系之徽菜的飲食文化及歷史淵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古徽州)。後來,由於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 ...

溫州鼓詞劇目鳳儀亭簡介歷史淵源

  溫州鼓詞,俗稱“唱詞”。其內容多由藝人吸收收評書、戲曲、古典小說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創作,和民間歷史傳說關聯較大。下面,要介紹的是與傳說相關的一個劇目《鳳儀亭》,趕緊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鳳儀亭劇情簡介:   呂布趁著董卓上朝,窺視貂蟬,並邀貂蟬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向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很是不 ...

瑤族的歷史簡介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廣泛分佈在亞、歐、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體在中國,分佈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130多個縣裡,其中以廣西為最多。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往湖北、湖南遷徙。   秦漢時期,瑤族先民以長沙、武陵或五溪為居住中心。   南北朝時期,以衡陽、零陵等郡為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