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煙形式。又稱單偶婚。近代蒙古族社會中,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婚俗。特別是解放以來,一夫多妻制被廢除。
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煙形式。又稱單偶婚。近代蒙古族社會中,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婚俗。特別是解放以來,一夫多妻制被廢除。
走婚是雲南當地的一種獨特的婚姻模式,下面來看看走婚族在雲南哪裡?
走婚族在雲南哪裡
1、雲南有個納西族的支系叫摩梭族,他們就是的人們口中的走婚族,居住在雲南的西北部,瀘沽湖女兒國的邊上。
2、摩梭族也是一個母系社會族,也就是說這裡以女子為尊,早起的摩梭族他們基本沒有婚姻制度,繁衍都是靠走婚。
3、走婚的意思就是男女之間沒有婚姻關係,一般夜晚男方到女方家裡走訪,一般第二天凌晨離開回到自己家中。
4、在走婚時女方生下的孩子,早期是舅舅撫養現在是女方家人自己撫養,男方不用負責任,因為在走婚族中,兩人的伴侶關係也不是固定的。
5、現代的話,摩梭人族人的這種走婚只存在兩個相愛的未婚男女上,他們很是排斥外界的人,一般只和自己的族人走婚,另外現在摩梭族人也有了一妻一夫制度,男方同樣要有肩負養家的責任。
雲南哪個族可以一妻多夫
1、在雲南的德欽縣梅里雪山下有個村莊,叫做霧濃頂村。這裡的婚姻制度就是一妻多夫制度。
2、據說在這個村莊裡面有20多戶人家,其中有8戶是好幾個兄弟娶一個妻子的,最好的有4個兄弟娶一個妻子,這種現象在雲南一帶還是比較常見的。
“一妻多夫是因為要保持財產的不外流”。
在西藏有句俗語:“一家分開,乞丐一堆。”由於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低下,為使家產和勞動力不分散,歷史上形成罕見的“一妻多夫”婚姻現象。
一妻多夫制在西藏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這是保護家庭財產不分散的一種辦法。在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下,幾個男丁分家後會造成家中財產的分割,減弱大家庭的力量。而且也會使家中勞動力缺乏,影響家庭財富的聚集。
西藏一妻多夫制是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下形成的,主要存在於農區。西藏地處高原,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很少,再加上惡劣的生存環境,小家庭的力量十分微弱,一妻多夫家庭則可以壯大家庭力量。在生活環境和文化都比較相近的喜馬拉雅山南北兩麓,很多地方至今仍存在一妻多夫家庭現象。
藏族傳統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極個別的父子共妻幾種形式。但在康區最主要、最普遍、佔絕大多數的為兄弟共妻。解放前,譚英華先生在今甘孜地區境內調查的45戶一妻多夫家庭,其中兄弟共妻44戶,共101名男子,平均每戶均2.3人,非兄弟共妻家庭1戶,丈夫2人。
一妻多夫家庭以而兄弟共妻為普遍,其次為三兄弟共妻。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只是極個別現象,在昌都丁青縣丁青村的一妻多夫家庭120戶,丈夫257人,平均2.29人。昌都縣妥壩鄉9戶一妻多夫家庭,一妻二夫7戶,佔78%,一妻三夫、一妻四夫各一戶,分別佔11%。
康區藏族的婚姻既有娶妻婚,也有入婚。但一妻多夫家庭均為娶妻婚,尚未發現可幾兄弟入女方家的情況。其婚禮習俗與一夫一妻的娶妻婚相同。由於多夫,在提親時,有的要明確說明是幾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說明。舉行婚禮時,有三種不同的情況,較多的一種是一人為代表參加婚禮,這種情況大多是長兄為代表娶妻,以後弟弟們逐漸長到後,與妻子發生性關係,從名譽上丈夫變成事實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代表者不一定長兄。如類烏齊縣有一戶兄弟共妻,哥哥是跛子,結婚時由弟弟代表婚禮。第二種為兄弟們均參加婚禮娶妻。如丁青縣丁青村的布吉兄弟倆,參加婚禮時兄弟並排坐在一起,妻子坐在旁邊。第三種為部分兄弟參加婚禮。如丁青宗色扎部落的澤丁扎巴結婚時,父親為他們三兄弟娶一妻,但他年齡還小,只有兩個哥哥參加了婚禮。結婚時究竟採取哪一種方式,主要視其具體情況而定,如兄弟的多少,兄弟間年齡大小的差異程度,長兄弟與新娘年齡差距,等等,而且同一家庭不同代的人之間也有差異。如布吉是兄弟兩參加婚禮,但他們的兒子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