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是容積單位,即度量衡中的量度單位,主要用於糧食的計量。
現在除極個別地方外,很少有人使用了,大致的換算關係是:
1石=10鬥=150斤=75千克,1鬥=10升=15斤=7、5千克,1升=10合=1、5斤=0.75千克。
這個換算是以大米為標準的,裝其他東西要按所裝物體的容重決定。
斗的形狀象倒稜臺,一般用木頭做成,中空,小口部是底,大口部中間有一橫木,用作手柄。
鬥是容積單位,即度量衡中的量度單位,主要用於糧食的計量。
現在除極個別地方外,很少有人使用了,大致的換算關係是:
1石=10鬥=150斤=75千克,1鬥=10升=15斤=7、5千克,1升=10合=1、5斤=0.75千克。
這個換算是以大米為標準的,裝其他東西要按所裝物體的容重決定。
斗的形狀象倒稜臺,一般用木頭做成,中空,小口部是底,大口部中間有一橫木,用作手柄。
沒有閏十一月,原因如下:
1、農曆置閏的方法同中氣的劃分和採用定氣方法密切相關。由於兩個節氣的長度平均約為30.5日,而陰曆歷月平均約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節氣所在的日期必然會較上一個月推遲1到2天。因此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一個月被規定為"閏月"。
2、該月所在農曆歷年多餘的第13個月。節氣嚴格按回歸年長度週而復始地出現,根據上述規定來設定閏月必然能保證農曆歷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十分接近。
3、由於定氣方法的採用,冬季一節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推遲得很慢,所以冬季設定閏月的可能性就很小。
4、夏至附近地球運動得慢,交節氣也慢,一氣可達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後幾個月,如農曆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定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農曆閏月74個。其中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也沒有。
範縝年輕時死了父親,家中貧困,侍奉母親孝順恭謹,他不滿二十歲時,跟隨沛國學者劉王獻學習,劉瓛特別看重他,親自為他行加冠禮,範縝在劉瓛門下好多年,始終穿著草鞋布衣,出門步行。劉王獻門下大多是乘車騎馬的王公貴族子弟,範縝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也不感到羞愧,範縝成年後,博通經學,尤其精通三禮,他生性質樸坦率,喜歡發表標新立異的宏論,友人都認為不合適。他只有跟表弟蕭琛最合得來,蕭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欽佩範縝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