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幹嘛的節日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是幹嘛的節日?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

  染指甲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七夕吃什麼?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嚐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酥糖: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巧巧飯: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七夕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曆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名稱,這麼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澱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最早源自於漢代,在《西京雜記》有相關的記載,例如“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不過根據歷史來看,七夕節的起源其實根本上還是自然崇拜,如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神話故事的編織也比較擅長,所以便將牽牛星和織女星化為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古老傳說,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艱苦。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是有著超凡“女紅”技藝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識相愛的牛郎織女,但在老牛牽線下,成就了姻緣。婚後,倆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並育有一兒一女。故事至此,讓人們看到了古時“巧配”的愛情如純潔花朵,結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實。可以說,“七夕”故事的開頭,正是熱戀中的少男少女最為盼望的歸宿,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了婚姻之果,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此時,相愛的人們都會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伴到白頭。

  然而,“七夕”故事情節突變。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到人間,派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不見織女,披上牛皮、擔上兒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織女時,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劃出天河使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壞的方向陡然急轉!恰似婚姻遇到了油鹽醬醋茶,瑣碎的家務、萎縮的溝通,所謂的“七年之癢”等撲面襲來,好比破壞婚姻的“王母”。爭吵、抱怨、生活的煩惱,就像捉拿織女的天兵天將。心在離散,幸福遇到了拐彎,正如有人怨恨說,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可是,誰是掘墓人?誰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愛的熱情?有資料顯示,我國離婚率正在連年上漲。破裂的婚姻彷彿在曾經相愛的夫妻間劃出了一條天河,相見不相識,寂寞孤獨冷,誰不細心呵護婚姻,他的愛情就會發黴,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興嘆不已。

  人世間五味雜陳,喜劇和悲劇相互轉換,人們更渴望喜劇結尾。“七夕”故事再次逆轉,一群小喜鵲,感動於牛郎織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美麗的羽毛,架成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重溫脈脈情話。現實中,婚姻不在,兒女尚在,既便相隔萬水千山,孩子永遠是母親的牽掛。鵲橋相會的橋段,對映現實,與離婚夫妻探視孩子何其相像。離婚可使原是夫妻的倆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卻不會陌生,讓無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憐哉、悔哉。

  其實,無價的愛情、美滿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認真雕琢,再好的愛情、婚姻也會枯萎。“七夕”故事告訴我們,親歷愛情,走進婚姻,倆人就要心心相印、時時溝通,相互體諒,理解體貼,共同應對生活磨勵。有人曾說,良好的藝術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願良好的溝通,讓天下夫妻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七夕節定在七月初七的原因

  之所以將七夕節定在七月初七,流傳下來的說法有下面這幾種:

  說法一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傳說,規定兩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這天鵲橋相會。

  說法二

  關於乞巧的記載。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說法三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說法四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說法五

  “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同時七夕節也被稱之為“女兒節”。

古時七夕節習俗“七巧”最初指什麼 七夕節的“七巧”習俗是什麼意思

  古時七夕節習俗“七巧”最初指什麼 七夕節的“七巧”習俗是什麼意思

  乞求七巧藝。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又叫乞巧節: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孃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臺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孃媽”,七孃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孃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孃媽廟酬謝,答謝“七孃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孃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孃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石塘先民於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是什麼節日是情人是什麼意思是情人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 ...

是什麼意思 被賦予哪些內涵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七夕節被賦予哪些內涵   七夕釋義: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女兒節、乞巧節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等,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經過歷史發展,七夕節還被賦予“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

代表什麼意思 是什麼含義

  七夕節代表什麼意思 七夕節是什麼含義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 ...

古時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什麼 乞巧習俗最初是什麼意思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什麼   祈求巧手藝。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_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乞巧節是指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也是她們祈求自己長得美 ...

寓意著什麼意思 象徵什麼

  七夕節寓意著什麼意思   1、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 ...

是什麼意思

  1、七夕釋義: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天晚上相會。   2、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 ...

民間活動是什麼意思

  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祭月之儀,婚育戀曲,天河夜婚。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裡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裡,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