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民風習俗+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民風習俗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民風習俗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1、為牛慶生
七夕節之所以有中國情人節的俗稱就是因為傳說中西王母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但是他們不畏艱辛,對愛情的渴望使得他們一年又一年的堅持和等待,在每年的七夕節時,牛郎就會跨越天河去與織女相見,而使得他們相見的關鍵就是牛郎家中的老牛,它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織女祈願
七夕節時會有很多人按照傳統去祭拜織女,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早日獲得一段良緣,而已婚的則是希望家庭安穩,感情堅固,讓自己的未來更加美好,這種祭拜行為幾乎貫徹了整個中國地區,甚至東南亞某些國家也深受此習俗的影響,到了七夕節也會如此去向織女祈願。
3、吃巧果
巧果雖然名字有果,但它卻不是天然生長的果子,一般都是由人們用油、面、糖、蜜去做的。巧果的來源記載比較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那時候的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一般是在七夕節當天比較興盛,平日裡很少會製作巧果進行銷售,相傳在製作巧果時,還會在其身上捏塑出各種關於七夕的圖案。
4、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
5、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6、種生求子
相傳該習俗乃是舊時才有的,如今早已不過了,當然可能某些地區還遵守著這個習俗。該習俗主要是在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的一些故事
古時,七夕節又稱為女節、“乞巧”節,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到鵲橋相會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當日,各個階層的家庭,不管是宮廷宰輔,還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宴會後,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對銀河方向跪拜,向織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節更加隆重,宮庭中還會舉辦盛大的“七夕巧筵”。
由於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顏煥發,皮膚充滿光澤和彈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宮廷御史、尚書、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鶴年堂藥鋪預訂膏方,進貢皇后、皇太后、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兒享用。鶴年堂的益圓膏、蘇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龜苓膏等“五季膏方”,有著獨特的效果,成了宮廷大小官吏的首選珍品。
建軍節的習俗是什麼 建軍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建軍節的習俗是什麼
建軍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佈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佈置得象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佈置得象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節日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建軍節的意義是為了紀念人民軍隊的誕生和艱辛歷程,激發將士們捍衛國家的鬥志,節期在每年的8月1日,通常這天中國各地都要集中開展“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活動,紀念人民軍隊的誕生,建軍節的習俗一般是機關部門和社會團體開展形式各樣的擁軍活動。
每年建軍節,部隊都組織盛大的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各級政府,也組織隆重的軍民聯歡晚會或座誡會,邀請老紅軍、軍隊離退休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及烈軍屬代表參加。同時,還要組織擁軍優屬活動,宣傳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檢查優撫工作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和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各級政府、廣大人民群眾歷來把開展擁軍優屬活動作為紀念建軍節的“保留節日”。中學團組織可以在建軍節前後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透過“軍營一日”體驗人民軍隊嚴明的紀律,嚴格的要求,嚴謹的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透過帶領中學生為軍烈屬上門服務,感受軍人和軍人家庭為祖國和人民安寧作出的犧牲和奉獻,培養中學生的國防意識和長大保衛祖國的公民責任感。
建軍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1.擁軍活動
八一建軍節的習俗主要是個機關部門和社會團體開展形式各樣的擁軍活動。
每年建軍節,部隊都組織盛大的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各級政府,也組織隆重的軍民聯歡晚會或座誡會,邀請老紅軍、軍隊離退休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及烈軍屬代表參加。同時,還要組織擁軍優屬活動,宣傳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檢查優撫工作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和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各級政府、廣大人民群眾歷來把開展擁軍優屬活動作為紀念建軍節的“保留節日”。中學團組織可以在建軍節前後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透過“軍營一日”體驗人民軍隊嚴明的紀律,嚴格的要求,嚴謹的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透過帶領中學生為軍烈屬上門服務,感受軍人和軍人家庭為祖國和人民安寧作出的犧牲和奉獻,培養中學生的國防意識和長大保衛祖國的公民責任感。
2.祭奠英雄人物
在這一天,全軍將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他們自己的活動。有的在部隊舉辦文藝演出,展示他們的才能;有的則到社群訪問孤寡老人,為他們獻上一份親情般的溫暖;而有的則會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或者進行網上祭奠,以此來紀念那些為革命、為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人物。
在八一建軍節這天的掃墓活動中,不像清明節時的嚴肅和莊重,他們一般會在碑墓前舉行一些紀念活動,與其說是表示對革命先輩悶得的崇敬與懷念,倒不如說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和對當下幸福生活的珍惜。祭奠時的程式和清明節掃墓差不多,一般會有打掃、供奉水果佳餚,或植樹、獻花圈、致禱詞等,隨後有的軍人部隊還會去拜訪先烈們的家屬,從前輩的人那裡聆聽教誨。與進行實地紀念不同的時,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他們還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網上祭奠,這也是未來掃墓祭奠活動的必然趨勢。
總之,建軍節的節日習俗多種多樣,但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當屬祭奠活動了。
3.看望慰問老同志
走訪慰問軍隊離退休老同志老幹部,向他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
為他們送上節日的問候,對軍隊老同志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長期以來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支援表示感謝,祝願他們健康長壽、晚年幸福、閤家歡樂。詢問老同志們的身體、生活狀況,並希望老同志們一如既往地支援我市的各項工作,為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也希望老同志們把市委、市政府的關懷轉化為動力,全力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發揮自己的優勢。
4.為貧困家庭獻愛心
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或者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地區,尤其在節日期間,要真正深入下去,訪貧問苦,切實把黨的溫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同一片藍天下,的確是不同的生活。有些環境惡劣,有的孩子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別提像大城市孩子們有豐富的課外生活和物質生活。孩子們有學上基本得到解決雖然政府已經按國家政策安排孩子們上學,但因為客觀條件,還是有些孩子們不能上學。給他們送去送去了慰問金,給予貧困家庭最大的幫助,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
慶祝建軍節歌曲有哪些
1、《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驚醒我們苦弟兄。無產階級快起來,聯合農民去進攻。紅旗一舉千里明,鐵錘一舉山河動。中國誕生共產黨,燎原星火滿天紅。
2、《農友歌》
3、《就義歌》
4、《秋收起義歌》
5、《工農兵聯合起來》
6、《井岡山》
7、《八月桂花遍地開》
八月桂花遍地開,紅的旗幟豎啊豎起來,燈又結綵呀。燈又結綵呀。輝燦爛閃出新世界。(你看那)紅軍隊伍真威風,百戰百勝最英勇。碎了蔣賊的大圍攻,你看紅旗飄在空中,紅軍隊伍要過沖,保衛工農新政權,帶領群眾鬧革命,紅軍戰士最光榮。
8、《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9、《遵義城頭霞光閃》
10、《紅星照我去戰鬥》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七夕節的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節的習俗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的習俗五: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六: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介紹
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想到七夕這個節日的來由。說起七夕的來源,其實“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再後來,說起七夕人們知曉的大多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它充滿神話色彩,讓人們對現實生活有種憧憬,對愛情有種期待。女郎織女的故事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這個故事雖是傳說,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每到七夕節,很多情侶都會在月下觀望,因為那也是很浪漫的一種意境。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1、鬥巧、觀影、結紅頭繩:鬥巧、淨水觀影、結紅頭繩等等七夕的民俗,都是為了祈禱女孩子能夠擁有智慧、美貌、健康和平安,所以每當七夕節來臨的時候,女孩子們都會穿針引線鬥巧、在靜水裡放置小針草棒觀影、在脖子上佩戴頭紅繩等等。
2、祭拜鬼神:七夕節就像是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與鬼神是脫離不 ...
七夕節還有多久,七夕有哪些風俗習俗?
七夕節還有多久
距離2022年七夕節還有一百二十天左右的時間。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牛公牛婆日和巧夕等,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 ...
日本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日本的七夕節怎麼過
日本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1、紙箋掛橋上
在靠海的地方,人們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時,把寫有心願的紙箋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節期間還要懸掛綵球等飾品,一些地方還將祈雨、驅蟲等儀式融入七夕節活動,北海道地區每年公曆8月7日例行的“討蠟燭”活動更是別具特色。這一天,孩子們提著燈籠走街串巷,嘴裡唱著“蠟燭拿 ...
古代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古代人在做什麼
古代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拜魁星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簷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 ...
廣西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廣西七夕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廣西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乞巧
廣西的玉林、梧州、貴港一帶保留有“乞巧”的習俗,女性朋友會在七夕晚上聚在一起透過做各種手工活來比手巧。女紅的功底是古代評判女性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依據。民間女子通常會在七夕當晚拜七姐祈願自己心靈手巧。
七夕儲水
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 ...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特點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1、拜織女:在古時候,七夕節會有拜織女的習俗,少女少婦們,會圍坐在桌前,朝著織女星默唸自己的心事和願望。
2、穿針乞巧: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在古時候七夕節女性常常會用用五色線對著月亮穿過九孔針,如果傳過來就說明手巧,可以嫁個好郎君。
3、喜蛛應巧:七夕節的時候還有喜蛛應巧的習俗 ...
七夕是哪一天 現代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是哪一天
七夕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