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三氣周瑜的故事

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三氣周瑜的故事

  七擒孟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略。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走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

  六出祁山: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故事。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

  三氣周瑜:《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寬廣,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形象完全不同。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三六計中的哪計

  解釋: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出處:選自《三十六計》。

  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三國演義六出祁山介紹

  1、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對蜀國北伐戰爭的稱呼)。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從祁山出兵伐魏僅有兩次,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2、一出祁山: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3、二出祁山: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4、三出祁山: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5、四出祁山: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6、五出祁山:第五次北伐是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

  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7、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諸葛亮哪一次最成功

  第一次。第一次諸葛亮北伐,不僅魏國沒有防備,而且西涼軍區的主力也已經被諸葛亮擊潰。同時前蜀國叛將孟達在上庸起事響應,吸引了司馬懿部的主力。只要蜀軍在街亭擋住曹魏的援軍,諸葛亮就可以攻下整個西涼。後面幾次魏國都有了防備,而且一次比一次嚴謹,打到最後司馬懿拒絕出戰,最終失敗。 ...

文言文翻譯

  1、原文:諸葛亮率軍至南中,所戰皆捷。聞有孟獲者,為夷漢所服,於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觀營陣,曰:“此軍如何?”獲對曰:“向不知虛實,故敗。今蒙使觀營陣,若止如此,定能勝!”亮笑,心知獲尚不服,縱之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欲釋獲。獲曰:“天下威,南人不復反矣。”於是亮進軍,南中平。   2、翻譯:諸葛亮帶 ...

諸葛亮為什麼要

  因為蜀漢的國力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每次戰爭,最多隻能動員十萬人,蜀漢亡國時,全國總人口94萬。十萬精裝男子上前線後,後方生產全靠婦孺。後勤運輸全靠老弱。這決定了蜀漢對魏國的戰爭要堅持兩個原則:速戰和蠶食。諸葛亮當然想鯨吞,但是蜀漢沒有如此國力。走陳倉和褒邪道,經過這個關卡後,必然直面關中大平原。蜀漢將和魏 ...

三國演義內容

  1、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   2、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 ...

諸葛亮的用意是什麼

  諸葛亮平南蠻,呂凱和馬謖都說過:“平定南人,兵伐為下,攻心為上。”意思是告訴諸葛亮要想徹底征服南蠻,必須讓其心服。諸葛亮7次抓孟獲,孟獲是南蠻的頭目,只有讓他心服,才能徹底解決南蠻問題。諸葛亮多次抓他,孟獲都覺得自己還有翻盤的可能,拒絕投降,諸葛亮為了收其心,一直到第七次,孟獲連藤甲兵都敗了,自知無力對抗 ...

諸葛亮為什麼不走漢中

  1、蜀國兵力少於魏國,若走漢中,翻過秦嶺會直接兵戎相見,兵力不敵且進退兩難,亦無立足之根本;   2、祁山是用武之地,可以誘司馬懿出戰以殲之,以少勝多;   3、走祁山,可收附近州郡糧稅,徵鄉勇,可進亦可退;   4、諸葛亮也走過基谷,但被劉禪召回。 ...

諸葛亮用了多少時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發生於建興六年春,即為公元228年春。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發生於建興六年冬,即為公元228年冬。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發生於建興七年春,即為公元229年冬。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發生於建興九年,即為公元231年冬。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發生於建興十二年二月,即為公元234年2月。   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