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這個節日祭祖,要比其他一些節日隆重,祭品之中,一定要準備好楮衣。或者是因為七月暑盡,季節更換,必須更衣防寒,跟人間所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七月》),同一種用意。一般人家,祭祖在家中公廳舉行;有錢人家,則祀先於諸寺,先期醵金作“盂蘭盆會”(乾隆(揭陽縣誌》)。

  盂蘭盆會是佛教重要的歲節儀規之一。據《佛說盂蘭盆經》說,佛弟子目犍連的母親不信佛法,死後被打進阿鼻地獄。目犍連修成羅漢果,用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群中受苦,於心不忍,用自己的法力送飯給母親,誰料飯未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炭火。目犍連不勝悲哀,求佛超度。佛祖指示目犍連,在七月十五眾僧安居修行圓滿之日,敬設孟蘭盆會供,以百味果食供養十方眾僧,仗其法力解脫母親。目犍連照佛祖的話去做,果然使母親脫離餓鬼道。佛祖又讓佛弟子們仿效目犍連的做法,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這樣,終於形成了盂蘭盆會的佛教歲節儀規。《佛說盂蘭盆經》的這個故事,與中華民族的孝道十分合拍,梁朝開始,在中國逐漸風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逐漸中國化而且家喻戶曉。到宋元以後,盂蘭盆會也逐漸由孝親變為祭鬼。嘉慶《澄海縣誌》載,七月半“各寺僧建盂蘭盆會誦經,至晚營齋於焰口施食,放水燈照冥”,儀規性質就已經改變。揭陽、惠來、潮陽、南澳等縣,祀祖於盂蘭盆會,則還保留著佛教的本義。

  潮汕的祭鬼節,時間並不固定在七月半。自七月初一起七月底,各鄉各里,迭次有施濟孤鬼的祭祀,俗稱“施孤”,亦稱“普渡”。這也是盂蘭盆會的變相吧。

  乾隆《普寧縣誌》記載了該縣七月半一種獨特的習俗:“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這一習俗義式,或者是為了祭祀稻穀之神。

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民間也叫作七月半,或者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民間舊稱“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農曆七月稱之為“鬼月”,七月十五稱為“七月半”,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有的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在古漢語中,“元”與“圓”相通,中元節,乃是基於“三元”之說,所謂“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個月圓之日。商代以“天干”計時,周代以“圭表”測影計時,並進一步明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具體時間,還定出了“朔日”與二十四節氣同時並行的節日。即以月的朔望圓缺為記,朔為“上日”,為月之初,又稱“元日”,正月的朔日謂之“元旦”,系一年之初第一個傳統節日。望日月圓,為月之十五日,稱之為“七元節”,系年之第一個望日,大慶大祭,後來發展成“元宵節”。盛夏的月圓望日為“中元節”(夏曆七月十五),初冬月圓望日為“下元節”(夏曆十月十五日)。中元節的萌芽期一直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夏代甚至遠古。遠古時期,人們崇拜月亮,視月亮為時間、生命女神或男神,每逢月圓之夜都要載歌載舞舉行慶典,也就是“跳月”。除了“三元”之外,我國八月中秋節也源於“跳月”。中元節還與我國上古時期迎四時之氣、四時祭享先祖的禮俗有關。

  關於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來歷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裝飯菜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孟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孟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

  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教徒每年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中元節的由來另一說是由古代“祭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是用素食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度“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中元節真的會見鬼嗎

  有人說:“七月半,鬼亂竄”。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鬼。可是,為什麼有人說看到過鬼呢?根據心理學來分析,大約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錯覺。錯覺就是歪曲的反常的知覺。比方,一個迷信鬼而又膽小的人,他在黑夜裡走路,就常會因為看一個黑影而嚇得出冷汙。其實,他所看到的也許是一棵被風吹動的樹,或者是動物。由於他膽小,心慌意亂,把看不清的東西錯認為是鬼。

  二,幻覺。幻覺和錯覺不同,它是一種無中生有的知覺。例如,一個人生了重病,往往會無中生有地說鬼來拉他,這就是一種由幻覺產生的“見鬼”現象。因為人生了病,身體弱,精神不振,再加上他平時信鬼怕鬼,便產生一種怕鬼來勾命的緊張情緒和畏懼心理,由於大腦神經緊張而產生的功能紊亂,結果就在大腦裡憑空想出鬼的形象來。

  三、遺覺。我們看見了一種東西,常會遺留下一種印象,這叫做遺覺。比方,一個人死了親人,他有時會在一剎那間好象看到了親人。不懂得這個原因的人,就認為這是見到親人的鬼魂了。其實,這是過度思念親人而產生的一種遺覺,四、暗示,暗示有“他暗示”和“自暗示”兩種。有人曾經拿一瓶水對許多兒童說:這是一瓶尿。當他把瓶塞開啟時,問大家有沒有聞到臭味,這時大家都捏住鼻子說,好臭呀!好臭呀!這是一種“他暗示”。

  所以,一個人會不會“見鬼”,和自己是不是信鬼有很密切的關係。只要破除了自己頭腦裡的迷信思想,就不會“見鬼”。如有人在中元節瞎編亂造見鬼的事,切莫相信,以免上當。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

  1、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2、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3、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是什麼節日

  1、從古代開始,人們就把七月十五叫做中元節,祭奠先人;十月十五叫做下元節,乃食寒食,敬拜偉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2、中元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 ...

七月”中元鬼節的起源、習俗與豐富的人文內涵

  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 ...

七月,雲南楚雄雙柏窩家彝族鄉有個摸奶節

  農曆“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在我們雲南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有各種各樣的神秘節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窩家彝族鄉的“摸奶節”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因為生意上的原因,我們跑雙柏的機會較多。一次,雙柏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窩家?”我們都說沒有。朋友說:“窩家的鬼節很熱鬧的,過 ...

廣西桂北的七月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中元古節七月

  農曆七月十五日,莆仙百姓稱為七月半,又叫中元節。據傳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間禍福的神靈~地官來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因此,在“中元節”,民間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魂的風俗。拜祭地官是尊奉神靈;祭祖是為了盡孝;普度,是為仁義。其基本內涵,是民間百姓寄託對祖先的追念產哀思。據說中元節的風俗 ...

瓊海“七月

  小時候曾聽老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因事不遂心,想跳河自殺,但到了河邊轉念一想:正月春(節)、二月軍(坡)、三月清明、四月初八(祭祖日)、五月端陽、六月灶公、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陽、十月祭谷、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除夕,月月有節期,月月有酒喝,死了可惜,於是放棄了輕生念頭活了下來。這個故事反映了那個溫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