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國志中如何評價周瑜

三國志戰略版周瑜陣容搭配

  1、前期組合:周瑜+諸葛亮(統御13)在前期統率不多的情況下不妨嘗試以2個強力5星將組合為搭配,諸葛亮作為副將能輸出能控,配合周瑜輸出爆表。

  2、前期組合:周瑜+馬謖+郭準(統御15)4星武將的獲得難度還是相對簡單,在你獲得周瑜但是沒5星能配的情況下不妨試試用這些武將搭配。馬謖可以加強周瑜輸出的能力,強力輔助周瑜,再佩戴一些減傷類、防禦類的技能降低組合的戰損即可。

  3、後期組合:周瑜+諸葛亮+呂蒙(統御19)組合以控制為主,呂蒙和諸葛亮都有不錯的控制能力,可以令敵軍受到繳械、計窮的影響無法輸出。並且在控制的同時依靠周瑜、諸葛亮進行輸出。

三國志裡面的周瑜是怎麼死的

  按照歷史《三國志》記載,周瑜並非心胸狹隘的人,而是氣度非凡且少年得志之人,先後深受孫策和孫權的信任。孫權用周瑜為南郡太守,周瑜建議孫權用兵奪取蜀地,認為“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孫權答應了他,周瑜回到江陵準備起程,但是卻在馬丘病死,時年僅三十六歲。孫權聽到訊息後,穿素服舉哀。

  《三國志》還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說明周瑜不僅對上恭敬,儘儘人臣禮儀,而且性情大度,深得人心。

  後來,宋代蘇軾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也說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見周瑜的風度。 所以,周瑜的確是生病死的,死時僅僅36歲,非常可惜。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怎麼死的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這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

  史實: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但孫權不同意。公元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三國演義是怎樣的

  周瑜,出生於175年,210年去世,字公瑾,廬江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

三國如何評價

  評價:   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 ...

三國到底怎麼死的

  公元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 ...

杜牧在赤壁怎麼評價

  不能算是評價,屬於敘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這兩句中,周郎即為周瑜。意思是說: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火燒了曹操的軍隊,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佔。 ...

三國的描寫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 ...

三國體現智慧的五大事件

  1、勸孫策取江東,開創基業。   2、取江東後為孫策策劃了取廬江,再取荊州,再取益州,從而與北方劃江而治,再一統中國的建議。   3、赤壁之戰後,周瑜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而主張一舉趁勢殄滅劉備。   4、攻佔江陵後,規劃了取益州大業。攻佔南郡首縣江陵後對孫權建議領兵取益州,然後兵分兩路,一支從益 ...

三國如何評價諸葛亮

  三國志中諸葛亮是一個有遠見,有謀略,賞罰分明的人。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