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青鳥的歷史典故

三青鳥的歷史典故

  據西漢班固的《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對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灑掃以待之。’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載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如鸞,夾侍王母旁。”

  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後人便把傳信使者也稱為“青鸞”、“青鳥”。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典故是誰的故事

  1、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堯舜時期大禹的故事。相傳那時洪水氾濫,最開始是禹的父親鯀去治水,但是他治水不見成效,於是舜下令將他殺死,並令其子禹治水,禹改變了治水方法,在治水的過程中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最後治水成功。

  2、對於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它實際上說的是堯舜時期大禹治水的故事,出自《孟子·離婁下》,那時水患侵襲,人民流離失所,而大禹則為了治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時間回去看看。

  3、相傳在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氾濫,他就派遣鯀去治理,鯀採用圍堵的方式,但是不見成效,堯認為是自己失職所以傳位於舜,舜看到鯀治水不見成效,就下令處死,並讓他的兒子禹繼續進行治水工作。

  4、禹改變了治水的方法,採用疏通的方式讓水流到大海里面去,治水的過程非常之久,但是禹極為刻苦,曾經三次路過家門口,但是都沒有進去,這樣幾年之後,洪水終於被制服了。而後人則用這種“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說法來稱讚工作兢兢業業的人。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典故是誰的故事?

  1、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歷史典故是禹的故事。

  2、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3、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己,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六尺巷在哪裡 有什麼歷史典故

  1、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2、“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歷史典故。   3、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 ...

荊州歷史典故

  荊州歷史典故有劉備借荊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為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 ...

有關中國歷史典故的書籍

  1、《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2、《中華上下五千年》按照古 ...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背水一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3、指鹿為馬。指鹿為馬出 ...

關於蘇州著名的歷史典故

  1、留園在蘇州閶門外留園路338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2、園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瑞雲峰“妍巧甲於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 ...

勵志的歷史典故

  1、匡衡鑿壁偷光:西漢的時候,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著一縷燭光讀書,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時,經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司馬。   2、屈原洞中苦讀:屈原小時候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 ...

虎溪笑的典故

  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之說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龍眠首作三笑圖,智圓併為之作圖贊,成為膾炙人口之美談。   關於陸修靜之事蹟,依辯正論卷六、甄正論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