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上善若水出自哪一本書

上善若水出自哪一本書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出自《老子》一書中的語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個詞的字面大致意思是:所謂那種思想境界非常高的的行善行為就像水的品性一樣,它能夠造福許許多多的事物而不追名逐利。通俗點的理解就是積德行善要抱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平常心才是行善者的最高境界。

  傳統文化禮儀夏令營認為做善事就應該抱著一顆淡薄名利的心,現在社會上許多名人都拿做善事來炒作自己,提高曝光率,吸引人們的注意,這種做法違背了做善事的精神內涵。行善事原本就是為了幫助那些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造福社會,如果是為了求回報或是想從中獲得其他的什麼好處,那麼行善的行為就是去了原本的意義。

上善若水出自哪部典籍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翻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若水出自哪部書

  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出自老子嗎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 ...

的下句是什麼全句的意思是什麼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   2、含義是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3、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出自於老子的第幾章

  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微之處,因此接近於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樣不爭名利,心靈像水一 ...

的下

  出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 ...

出自老子第幾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其意思就是最高的德如同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微之處,因此接近於道。上善之人,居住之地像水一 ...

的下

  1、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2、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 ...

出自道德經第幾章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重點不在於水,面是透過水形象來表現“道”體的品性,透過對水品性的詳細描述,來引導人們在為人處事當中應該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