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下元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下元節的來歷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也叫“下元日”。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上元節”就是我們我們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我們所說的“鬼節”,而“下元節”一般被人們遺忘,與此相關的民俗也幾乎不明顯。其有待復興。以使其中的優秀文化內容被傳承下來。
下元節的風俗1、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2、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著,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透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3、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物件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4、吃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乞巧節的來歷和風俗 乞巧節的由來傳說
乞巧節的來歷和風俗 乞巧節的由來傳說
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不幸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條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裳,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迴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牛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登上牛角船,騰雲追去。眼看快迫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金釵,在天空一劃,裂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無法過河?只有在河東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的堅貞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上五彩的羽毛,化成一座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奔上鵲橋,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和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上會面一次。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乞巧節習俗
七夕之夜,人們仰望星空,觀賞牛郎織女相會的習俗由來已久。古籍中就有漢代人觀星的記述,到唐代,此俗更為盛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就是記敘的唐玄宗與楊貴妃“七夕”觀星時發生的愛情故事。原來,七夕之夜,楊貴妃觀看牛郎織女星時,觸景生情,不禁痛哭起來,唐玄宗百般勸慰也無濟於事。過了好久,楊貴妃才吐露心曲:妾遙望織女牛郎星,真羨慕他們夫妻長久,妾恐自身不如也。唐玄宗明白了箇中緣由,於是這位老夫與他的少妻互相盟誓。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由於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直至今天,人們描述夫妻恩愛,無不以“牛郎織女”來借代。
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如《荊楚歲時記》所載,南北朝時的乞巧方法是“旨彩縷穿七孔針”,七孔針大概是一端有七個針孔的特製“乞巧針"吧!婦女們來回用絲穿針,穿得快的自然就得巧了。後來,這種穿針的活動,更帶有比賽的性質。元人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就記載道:七夕前,婦女們登上九引臺,以五彩線穿九尾針,比賽看誰先穿九個針孔。先穿好的人便得巧。
古代婦女的乞巧活動,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卜巧”,即卜問自己將來是笨是巧,能巧到什麼程度。唐代的婦女每於七夕,就捉取小蜘蛛放在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結網,如果蛛網結得圓正且密,就表示她得巧,能做一手好女紅。這種以蛛網卜巧的記載,詳見於《開元天寶遺事》:唐明皇與楊貴妃在華清宮遊宴,七夕讓宮女陳瓜果、插鮮花,設酒宴於庭中,乞福於牛郎織女。乞巧時“各提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疏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乞巧,隨著婦女們的需求不斷增加,向織女討巧的範圍也逐步擴大,有的希望自己手巧,更希望自己貌美,或找千如意郎君,或早得貴子,等等。民間有這樣一首《乞巧歌》流傳,它表達了廣大婦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
乞巧節的各地區的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的來歷和風俗
情人節的來歷:瓦倫丁節的故事
版本一、神父瓦倫丁
克勞迪烏斯二世是羅馬帝國一位軍人出身非常強勢的君王,雖然他在位只有兩年,但在他的任期內,他擊敗了哥特人、收復了西班牙,並征服了高盧一部分領土,換言之他是個崇尚戰爭的君主。
公元270年,克勞迪烏斯二世下達了一條命令:為了鼓勵青年參加戰鬥,不準青年人結婚。
在古羅馬時期,2月15日的牧神節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慕之意的情人節,克勞迪烏斯二世的命令打破了一些情侶的計劃,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不滿。
基督教神父瓦倫丁便站了出來,他告訴情侶們,你們可以選擇在我的教堂結婚。
當時羅馬人的信仰還是以羅馬教為主,基督教那時候還不是合法的教派,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米蘭敕令》後,基督教才被允許在羅馬傳教,而此時還早著呢。
瓦倫丁連續觸犯兩條法令的行為,引起了羅馬皇帝的不滿,皇帝便下令殺死了瓦倫丁。
後來,基督教為了紀念瓦倫丁,便將2月14日瓦倫丁遇害的日子,當作情人節。
版本二、基督徒瓦倫丁
基督徒瓦倫丁因為信仰問題,被羅馬帝國抓入了監獄,瓦倫丁卻在獄中,治好了監獄長盲人女兒的雙目。
這一奇蹟引起了當局的擔憂,他們認為這會動搖羅馬人對羅馬教的信仰,轉而去信基督教,當局決定關起來已經不足以解決這件事了,便對他判處了死刑。
瓦倫丁在臨死前,給監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告白信:From yourValentine。
監獄長的女兒被瓦倫丁的情誼感動,她便每年都在2月14日瓦倫丁忌日之天,前往他的墓前探望。
情人節的風俗
在情人節這天人們有贈送賀卡和玫瑰花,吃巧克力的習俗。
情人節現在是在全世界都流行的節日,在這個節日的習俗中,鮮花和巧克力是慶祝時必不可少的。一般的情況下是男性送給女性這些禮物,用來表達對愛人用情專一、情感炙熱。在西方的神話裡玫瑰是愛神的代表,代表著愛情,是情人節最應景的花朵。
玫瑰有不同顏色,代表不一樣的寓意,贈送的朵數也有不一樣的說法。常見的1朵玫瑰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 ONLY YOU”,11朵玫瑰代表“一生一世只愛你一個”,99朵玫瑰象徵“天長地久”。
紅色的玫瑰是說“熱戀”,感情正好的情侶大多是選擇這個顏色,而黃色的玫瑰卻是“道歉”的意思,若是在最近有想要道歉的朋友,使用這個顏色的玫瑰贈送,傳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巧克力也是情人節必備的禮物,使用甜蜜又帶有些苦澀的巧克力作為禮物送給愛人非常合適,巧克力精緻的包裝也是這個節日的一大亮點。巧克力在情人節禮物中地位與玫瑰花不分伯仲,在瑪雅文化裡,巧克力還被視為具有催情的神秘特質。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這一天同時也是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盂 蘭 盆 節 的由來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 ...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來歷:這個節日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風俗:中元節(別名:七月半、吉祥月、施孤、齋孤),道教名稱,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 ...
小滿的來歷和風俗 小滿“祈蠶節”的由來
我國有傳統二十四節氣,小滿就是其中之一。關於小滿的來歷和風俗活動有許多。每年太陽黃經到達60度的時候,小滿便準時到來,此時的農作物也進入逐漸成熟飽滿的狀態。小滿還有“祭三神”的風俗,分別是水車車神、油車車神和絲車車神,並且有“祈蠶節”的活動。
小滿的來歷
小滿的來歷要追溯到古代了。小滿是二十四節氣 ...
七夕情人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國地大物博,即使是過同樣的一個節日,民俗風情也會不一樣。就像七夕節日,南北方的過法食物就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關於七夕這天,無論南北都會精心準備食物,然後進行一些祭祀活動,有的地方在今天還會有祭祀祖先和灶王爺的傳統。
七夕情人節來歷
幾千年以前的七夕並不是所謂的情人節,是經過了歷史的變遷,七夕被賦 ...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其節日本身帶有古代的封建色彩,因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被保留至今,但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地位,卻比不上像清明節、中秋節、春節等這樣的節日,因此在這一天的節日風俗,其實在全國範圍內已逐漸不具有普遍性。
中元節的由來
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有兩種比較公認的說法,一種是跟佛教有關 ...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說法不一習俗眾多
每個節日對於人們來說都是值得慶祝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只知道過節,卻很少有人瞭解節日的來源和風俗,說起中元節,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就是鬼節,但是鬼節也是有來歷的,而且還有很多風俗自己禁忌。
中元節的來歷
每個節日的意義對人們各不一樣,傳說由來也是有很多區別的。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 ...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元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過它的來歷和風俗卻未必有多少人知道,畢竟我國曆史悠久,既吸收了外國文明,也有我們自己的文明在發展。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聊一聊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看看在節日期間我們都有哪些禁忌不能做。
中元節的來歷和風俗
1、俗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了現在俗稱的“鬼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