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忍偏廢”,意為不忍心因重視某一方而忽視或廢棄另一方。
2、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儀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魏延和楊儀。原文如下:先主稱尊號,東征吳,儀與尚書令劉巴不睦,左遷遙署弘農太守。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十二年,隨亮出屯谷口。亮卒於敵場。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1、不忍卒讀,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rěn zú dú,意思是指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出自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2、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 不忍耐;不忍受。 不收斂。 不能忍受;不願意。 捨不得。卒讀:盡讀;讀完。
1、釋義:小事情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語出《論語·衛靈公》。
2、出處:《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3、古今釋義:朱熹《論語集註》:“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南懷謹《論語別裁》:處事的時候,“忍”字可作“決斷”用;對人的時候,“忍”應該作“忍耐”、“包容”的意思來用。
不忍直視,常用於形容因為情景特異而使人無法正眼看待的情況。
不忍直視,在並未成為網路流行語時,多用於形容殘忍恐怖,有違道德底線,令常人無法平靜地面對的情景。
在網路上流行後,雖然仍保留了無法直接面對的意思,但更多地用於形容令人尷尬、同情、羞愧還有限制級內容等更加溫和的場面。
例如不苟言笑的領導 ...
1、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意思是: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抱負和理想的人不會為個人得失而討價還價,更不會糾結於小事,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偉大的目標 。
3、原文:《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註》:“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 ...
目不忍視成語解釋為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成語出處為明朝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第七卷,欽宗聽罷,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淚落,目不忍視。
目不忍視為貶義成語,可以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情景很悽慘。
目不忍視的近義詞有目不忍見、慘不忍睹。反義詞有賞心悅目。 ...
1、不忍委之的【委】的意思是捨棄。
2、【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3、【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
現在儲存著它的底稿,不忍心扔掉。
“今存其本不忍廢”出自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指南針》:“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 。”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 ...
1、不忍直視,常用於形容因為情景特異而使人無法正眼看待的情況。
2、不忍直視,在並未成為網路流行語時,多用於形容殘忍恐怖,有違道德底線,令常人無法平靜地面對的情景。
3、在網路上流行後,雖然仍保留了無法直接面對的意思,但更多地用於形容令人尷尬、同情、羞愧還有限制級內容等更加溫和的場面。例如不苟言笑 ...
“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的意思是“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才能做成常人所不能做成的大事”,這句話裡的第一個忍是動詞,第二個忍是名詞,指能做成的事。
“小不忍而亂大謀”是指忍常人所不能忍,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一團錦簇,也是一份先人的厚贈。“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新的進取,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