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喜且憐之得大體意思是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
原出處是,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易中天《韓信成敗之謎》:“劉邦從前方回到京城以後,呂后向他報告,韓信被我殺了,劉邦的態度,司馬遷用了這幾個字來形容叫”且喜且憐之”,司馬遷是非常地偉大,他往往幾個字就傳神了,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非常準確地說出了劉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
且喜且憐之得大體意思是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
原出處是,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易中天《韓信成敗之謎》:“劉邦從前方回到京城以後,呂后向他報告,韓信被我殺了,劉邦的態度,司馬遷用了這幾個字來形容叫”且喜且憐之”,司馬遷是非常地偉大,他往往幾個字就傳神了,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非常準確地說出了劉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
指的是給予意思。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無名氏的古詩《王羲之學書》。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意思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原文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即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